早春微凉,在武汉三角湖畔的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57岁的季晓刚身着灰色的羊毛衫,戴一副有点磨花的眼镜,正聚精会神地工作着。
“从事汽车研发工作,是梦想成了真。”在东风研发领域钻研36年的季晓刚,是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车型平台总师。
▋ 东风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左)为季晓刚(右)颁发东风公司首届“孟少农贡献奖”
2003年,他参与了D310东风天龙项目开发工作。2005年担任东风天龙T1平台项目总师。2006年至2018年任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商品开发重型公路用车项目总师,主要负责东风天龙重型牵引车及重型载货车的技术开发工作。2021年,他主导的《轻量化煤炭运输牵引车开发》项目获东风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023年1月,季晓刚获得东风公司首届“孟少农贡献奖”。
2003年10月,D310重型卡车(东风天龙)开发项目启动,这是东风商用车第一个采用全新商品开发流程的重大战略性项目。2006年5月18日,历时2年8个月研发的东风天龙、东风大力神上市,市场销量却未达预期。
“商用车的使用场景更为复杂多样,谁对商用车的使用感受最有发言权?当然是车主、是客户。”季晓刚明白,只有造出更贴合市场实际并满足顾客需求的车,才能真正提高市场份额。
▋ 2006年,东风天龙和东风大力神上市
为此,东风商用车多次组织市场、客户调研,了解在售商品存在的问题。有一次,季晓刚和调研人员在山西省大土河了解到,一名司机常年使用东风日产柴6×4牵引车往河北秦皇岛运输焦炭,全程高速标载,按计重收费。
“同等用车场景下,东风日产柴车身自重更轻,能多拉1.1吨货,且回程空载,车辆总重更轻、更省油。如果东风天龙自重能更轻,我就买东风!”客户的话,深深地印在季晓刚的脑海中。
此后,季晓刚和他的团队深入研究行业法律法规,时刻捕捉市场变化。2006年底,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决定集中研发力量,由季晓刚带队针对国家公路计重收费政策的实施,开发东风天龙6×4轻量化牵引车。
研发团队对同类车型的结构、重量、成本进行对标对比,完成几十份对比分析报告,做到知己知彼。同时,在每一个车身架构和部件上“斤斤计较”,力求实现轻量化目标。
优化整车轴距,研发高强度材料的轻量化车架、轻量化平衡悬架,对底盘结构部件进行降重,采用铝合金、非金属轻质材料零部件,在行业率先推广使用无内胎轮胎……
“武汉、襄阳、十堰来回跑,多环节推进、配合生产、调研市场,在研发的过程中,的确会时常感到疲惫、枯燥,甚至有迷惘、无助的情绪。”回忆那时的研发经历,季晓刚感叹,经常做了几个月的研发试验,仍然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最后只能推倒重来。
经过不懈努力,东风天龙轻量化6×4重型牵引车系列终于在2008年3月开发完成。该系列车型及时满足了市场需求,抢占了市场先机,在同类车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标杆。其中,国内首创“单大梁+局部加强”的新型设计结构,在保证承载能力的同时提高了车辆的经济性,引领了行业发展方向,成为竞争对手追逐的目标。
成功“减重”后的东风天龙获得市场的检验和认可,持续热销至今。
Hi~季工,为什么这么“斤斤计较”?
斤斤计较,不仅是在数据上重量上对于商用车轻量化的追求,也是我们研发人员对自身的要求——每一个细节都要全力以赴。
您怎么看待研发工作?
一个创新点从诞生到应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严谨、认真地走好,最终才能顺利抵达终点。
“我倡导平衡的生活方式。”季晓刚透露,他的快乐源泉是,热爱生活、享受工作、追求卓越,并始终保有一颗开放包容之心。“研发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懈努力的。很多时候,在8小时的工作时间以外,我脑袋里还是想着怎么样把实验做成功。”
有一次,季晓刚遇到了项目上的难题。如何突破瓶颈、取得进展,时时刻刻萦绕在他的脑海中,甚至做梦也在想着怎么解决。
“由于研发工作的特殊性,车型研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关键是要及时分析出原因,拿出解决对策,但不能重复出现相同的问题。”回顾研发时遇到的坎坷和困难,季晓刚笑称自己会“选择性失忆”,艰难困苦全忘掉,只记得住快乐,乐观“爆棚”。
▋ 在西藏出差的季晓刚
在季晓刚看来,拥有包容的心态、允许失败、保持乐观,对于研发工作十分重要。工作以外,他喜欢摄影,发现生活的美好。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到家附近的公园拍摄美景;每逢节假日,他会尽量抽出时间多陪伴家人;空闲时,他还会追上一两部热剧。
对于团队中的后辈来说,季晓刚的认真、包容和乐观极具感染力。在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组织的“名师带徒”活动中,柴恒燕成为季晓刚的徒弟。“季总师对待研发非常严谨,每一项工作细节都落在实处,也很能包容我们的错误,给我们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柴恒燕说。
对于团队成员的研究报告,季晓刚会逐字逐句地看,仔细到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并提出改进意见,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改,同时也愿意倾听大家多元化的想法。
季工,您平时也很忙,带徒弟还这么“事无巨细”?
我刚参加工作时,每完成一项设计任务后,都要写一份设计说明书,领导和前辈会耐心细致地予以指导,这让我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受益终身。现在,我也这样帮助团队成员。
“为何要投身于商用车事业?”36年研发路途中,季晓刚时常被问到这个问题。
“我父母1956年毕业于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现吉林大学)汽车专业,父亲留校当老师,母亲被分配到第一汽车制造厂从事汽车设计工作。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我从小就对汽车感兴趣。”回忆起这些,季晓刚语调温和。
1971年,6岁的季晓刚随母亲来到十堰,自此,他与东风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现在都还记得当时初到十堰的景象。”季晓刚回忆道,“1971年的秋天,从郧县邓湾码头下船,坐车到红卫学习班,一路全是土路,马路两边很少有砖砌的楼房。”他的目光逐渐变得深邃,“就是在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一批又一批汽车人义无反顾地奔赴深山堰渠,抡起斧锤,不惧艰苦,建设二汽。”
季晓刚坦言,自己是深受马灯精神感染并成长起来的。这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伴随着他此后的人生,并影响了他的许多选择。
1982年是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五年,出于自身对汽车行业的热爱和憧憬,季晓刚在报考三所大学的志愿中均填报了汽车专业。他顺利考入了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汽车拖拉机工程专业。
1986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进入东风公司技术中心从事汽车研发工作。学以致用,少年时的梦想终于乘着东风扬帆起航。到如今,季晓刚已经在研发岗位上坚守了36年。
季工,作为首届东风公司“孟少农贡献奖”获得者,分享一下您的感受?
能够取得一点成绩,是项目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研发路上,我们都还有着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