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龙武汉一厂党委书记 毛传和/文
1970年6月1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深夜,经过火车、轮船的颠簸,又从邓湾码头转乘拉煤的汽车,我终于来到了十堰红卫大炉子沟。从这一天起,我响应国家召唤,参加了“三线建设”,投入到二汽建设中。我当时的单位是“102”工程指挥部二团一营二连木工班。木工是技术工种,学徒三年,第一年月工资17元,第二年19元,第三年21元,之后转正、定级。二团的前身是北京三建公司,是一支能征善战很有声誉的建筑队伍。这支队伍中很多老师傅技术精湛,各技术工种中六、七级技术顶尖人才很多。
我所在二团一营主要承担21厂、24厂、41厂、43厂工业厂房和职工宿舍的建设任务,还有其他专业厂施工会战,先后转战大小炉子沟、镜潭沟、狗陪沟,一干就是六年,基本完成了这些专业厂工业厂房和职工宿舍建设任务。
回顾“102”建设二汽的历史,仿佛又回到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我想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
“102”是一支能吃苦奉献的队伍。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02”是二汽建设的先行官,作为先行官,就有责任先行一步,为二汽各专业把厂房盖起来,把宿舍建起来,以提供生产、生活保障。当时是“四边”建厂,即边设计边施工,边建设边生产。为了抢时间赶工期,“102”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刮风当电扇,下雨当流汗。记得43厂总装车间大会战,连续三天三夜施工,整个现场机械轰鸣、通宵达旦,食堂师傅把饭菜送到工地。因为连续施工疲劳,有的同志在吃饭间隙不由自主睡着了。正是靠这种争分夺秒苦干巧干,一座座高大的厂房拔地而起,一栋栋宿舍交付使用,二汽几十个专业厂,用短短几年在十堰山沟里建成投产。
“102”人用聪明才智创造奇迹。昔日的十堰,是一个交通闭塞、物资短缺的小镇。二汽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几十个专业厂同时开建,建筑材料供不应求,因此要组织人力长途去黄龙拉沙,去邓湾拉钢筋。当时,专业厂房、混凝土柱子、屋架需要的大量木模板根本无法解决。为此,技术人员与工人组织的攻关队,奇思妙想,发明创造出土模地模相结合,把工业厂房的柱子、屋架在现场放出大样,采取砌砖、挖土的办法,以地模、土模代替木模的办法。一根根高大的柱子,一榀榀庞大的屋架,实现了在现场浇筑完成,就地吊调施工。为了解决住宅楼缺少红砖的问题,建筑工人发明了干打垒,三合一坯砖,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盖了不少干打垒宿舍。这种干打垒宿舍冬暖夏凉,在当时是最好的住宅,让二汽工人逐步搬出芦席棚、土棚、木板房和临建房,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102”精神永放光芒。二汽的建设历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没有当年“102”人打下的基础,就没有如今的十堰现代化汽车城。而4万“102”建筑大军创造的“攻关可险、开拓进取、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102”精神已成为不灭的文化记忆而载入史册。“102”精神和二汽“马灯”精神一脉相承,是马灯精神的生动体现和真实写照。
岁月无情催人老,世事沧桑话当年。当年的“102”人,年龄最小的现在已过花甲之年。他们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二汽建设,十堰的神定河畔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十堰的山沟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二汽建设流下了血和汗,他们为二汽建设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我们衷心祝愿这些创业者健康幸福、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