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这句诗不正是当今不少城里人向往的恬静生活吗?我想,古今诗人笔下“竹山”“竹溪”这两个意象词,总是与田园画境相连的吧。或许正是因为湖北十堰南部这片巴山腹地竹林成片、山环水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怡然民风赢得了古代官府的青睐。于是,毗邻接壤,山水相连的两个县先后被命名为“竹山县”和“竹溪县”,
竹山人和竹溪人,不仅“居有竹”,更是与竹如影随形。他们的身份证上印着“竹山县”或“竹溪县”,就连小孩上学的校名、大人上班的单位也都无法绕开这两个字。竹,已深深融入了竹溪人与竹山人的生活中,成为他们向别人介绍自己时最骄傲的名片。
这里有优美神奇的民间传说和唱不完的绕梁民歌。这里是中国绿松石的主要产地。这种形似松球、色近松绿的美玉,蓝得清爽,绿得灵动,不仅是人们喜爱的装饰品,更是家庭文化品味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巧合的是,女娲补天的上古神话至今仍在竹山竹溪流传,优美的上古神话犹如日夜流淌的堵河水一样源远流长。竹溪竹山的民歌也是数不胜数,上山有打杵歌,下田有薅草歌,民歌同样如清澈的堵河水一样,波连波,浪打浪,日夜在歌唱。
竹山竹溪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湖北竹溪的蒋家堰镇与陕西平利县接壤,这里的关垭遗址现存一段长约300米的夯筑土墙和垒砌石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留下的一段长城,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成语“朝秦暮楚”就源于这里当时战事不断的背景。竹山县先秦期间曾经是上庸古国,如今竹山风景如画的上庸古镇就与“庸人自扰”的故事密切相关。奉为国宝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民族史诗《黑暗传》唱本就出自竹山柳林与神农架接壤的深山老林中。五千行的唱本中竟藏着女娲之前的创世密码,《黑暗传》展现出我们祖先对宇宙形成的思考以及对生命起源的追问!面对《黑暗传》,我们对祖先无限丰富的想象力由衷地赞叹!
竹山竹溪的山山水水让我心驰神往。且不说竹溪如画廊般美不胜收的十八里长峡,也不谈竹山那一碧万顷的圣水湖,单是那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竹山武陵峡世外桃源,就足以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站在海拔一千八百米的青松岭顶峰凉亭中,武陵峡谷风光尽收眼底。俯瞰峡谷,从神农架大九湖流淌下来的堵河碧水,在巍峨的驴头山与青松岭两座海拔过千米的山峰夹峙下,蜿蜒流淌,大好河山既壮观又秀美。更称奇的是峡谷中的大山褶皱中居然还深藏着不为外界知晓的一处世外桃源,在那里待上几天,可谓悠哉逍遥。
我曾多次与好友共赏武陵峡谷里面的胜景,皮划艇漂流过、木船划桨过,有一年还在峡谷的河床上挑选了一块看中的椭圆堵河石,去年我还邀请我哥哥一起坐游轮进去游览。我也曾写下过一首赞美武陵峡的诗歌:先人有诗《踏莎行》,望断桃源无处寻,闻听竹山藏桃源,闲暇呼朋添雅兴,武陵峡谷堵河水,山坡水畔见家禽,深山僻壤不再偏,架桥开洞山道新,美丽中国人人爱,蔚然成风敦厚行。
这里不仅有秀丽的江山,更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竹山人张振武作为武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着敢把皇帝拉下马废除封建帝制的大无畏气概。“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这里还是红色大律师施洋的故乡。施洋在“二七大罢工”中宁死不屈,成为中国律师的楷模。这里还有一位活在竹山人民心中的共产党县长徐明清。徐明清是我的江浙老乡,来自紧挨上海的浙江平湖。一九四六年六月中原突围时,徐明清随部队解放了竹山并任竹山县长。他留在竹山牵制敌人,不幸被尾随而来的国民党部队捉住,活埋在竹山城里的走马岗。他把28岁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竹山。但以他姓名命名的竹山徐明清小学,每天都传出朗朗读书声,天真的孩子们在红旗下健康成长。《一个共产党员成“神”的故事》至今在竹山竹溪百姓中间流传。我去年夏天特地去徐明清纪念牌前凭吊这位我心中的英雄。
喜欢上竹山竹溪,还因为我在十堰生活工作中,结交了不少竹山竹溪籍的朋友、同仁与同事。他们勤扒苦作的踏实奉献精神,尤其是崇尚耕读传家、热爱家乡的情怀,深深感染了我。
我的竹山好友黄成勇曾用优美的文字赞美故乡,他的力作《幸会幸会久仰久仰》和《沐浴书香》中有不少文章浸透他对竹山的深情热爱。曾在东风公司工作过的竹山才女冀丹丹,前几年倾心创作了以竹山一个家族身世为原型的长篇小说《益生堂》。书中对家乡竹山的风土人情和笃厚诚信的民风做了动人刻画。我的竹溪好友甘启良从县广播局退休后,以惊人的毅力编撰了厚重的《竹溪植物志》,被人们誉为竹溪“徐霞客”。他独闯深山密林发现了世人以为灭绝的陕西羽叶报春花,成为中国第一位野外发现该物种的人,也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自学成才植物学家。近年来,国际国内植物界以他的名字“启良”命名了两个新发现的植物:“启良重楼”和“启良风毛菊”。2024年他获得第七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这些竹山竹溪藉朋友们出色业绩让我十分开心和愉悦,更是拉近了我与竹溪竹山的距离。
“万竹山中数十家,重重流水绕桑麻”。竹山与竹溪就是这样美丽亲和走了还想再来的县城。去年春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和儿媳回到十堰过年,我们一家人驱车到竹溪甘启良家中拜年。好友甘启良又将他沉甸甸的精美近作《竹溪中草药资源志》(上下册)签名留念,送给了从事医学基础研究的儿子和从事临床中医工作的儿媳。
瞧,我就是这样喜欢上了竹山和竹溪!我爱竹山竹溪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和善良淳朴的民风。我更愿分享这份喜欢和热爱,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大巴山深处这两颗璀璨的明珠:竹山县和竹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