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报讯】日前,东风股份铸造工厂传来捷报:3月,铸件入库4297.99吨,创工厂运营以来单月入库最高纪录。这超4000吨的 “月入”究竟是怎样达成的?记者走进工厂,一探究竟。
“群策群力才能让每个零件都迸发出最大能量。”
每天清晨八点半,铸造车间HWS生产线旁热闹非凡。一场决定生产走向的“群英会”准时开场,来自订单管理室、制造技术与管理室、装备管理室的负责人以及车间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将这里团团围住,为目标达成群策群力。
会上,前一天的生产数据直观呈现,各部门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会诊”。技术团队针对质量过程异常进行“把脉”,装备管理室从设备运行的故障中找“短板”……最后形成一张“智慧清单”,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这种“日清日结”的管理模式,确保问题不隔夜、改进不停步。
“通过目视化管理,我们能快速锁定生产瓶颈做改善。”
“多部门联合会诊,现场拍板,可以快速协调解决现场的难点、痛点!”
“班长、主管到现场一同参加碰头会,可以第一时间将问题和实施方案带回去做整改,提升了效率。”
……
“群英会”既是解决问题的战场,更是凝聚共识的熔炉,不仅搭建了跨部门协同平台,更激发了基层员工的创新活力。正如设备技术员宋大超感言:“在挑战高产链条里每个人都是关键节点,群策群力才能让每个零件都迸发出最大能量。”
“产量再高,没有质量做保证等于零!”
铸造车间制芯工部的缸盖冷芯班,在这场高产战役中功不可没。他们以全天自动化生产模式,日成功入库缸盖300箱,刷新了铸造工厂缸盖砂芯单日入库的最高纪录。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缸盖冷芯班实施“三管齐下”管理方式。技能提升方面,班组积极开展“师带徒”“岗位复盘会”“典型案例学习”等培训,极大促进了班组员工整体水平的提升。质量防控上,推行“自检 +互检 +专检”机制,像一张严密的网,稳步降低不良流出率。生产模式上,采取班组人员换岗吃饭,人停机不停的策略,确保设备24小时满负荷生产。
“产量再高,没有质量做保证等于零!”缸盖冷芯班采取“红黄牌”质量跟踪法,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人头,及时跟踪快速处理。这种零容忍的质量态度,使得RUBY缸盖一次交验合格率稳步上升,JPH较去年同期提升53%,带动4B、6B缸盖系列产品同步提产30%。
“再试几次,肯定能解决。”
在追求高产的道路上,技术难题是必须跨越的障碍。
生产准备技术主任刘育国,就遭遇了砂芯漂浮这一棘手问题。那段时间,他仿佛被问题“黏住”。白天,他蹲守在生产线,手中的卡尺在砂芯间反复测量,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的尺寸;夜晚,他对着电脑,眼睛布满血丝,却仍专注地整理、分析数据,一遍又一遍策划调试方案。同事们劝他休息,他只是揉一揉太阳穴,笑着说:“再试几次,肯定能解决。”终于,经过43天反复地进行数据分析、比对和验证,他找到了关键的改善点——将隔板芯固定在窗口芯上。那一刻,他兴奋地抬起沾满涂料的手大喊:“解决了,解决了!”。在他的努力下,窗口隔板漂浮问题彻底解决,窗口隔板漂浮废品率由8%降至零。
90后装备管理室电气技术主任刘芳诚,同样在为提升生产效率拼搏。为了完成Ruby缸体自动清理线的开发设计,他争分夺秒。最终,八个机器人顺利实现对Ruby缸体的自动清理,产品清理自动化率从60%提升至85%,清理JPH从20件/小时提高到40件/小时。
正是凭借着目标的坚定引领、团队的协同作战,东风股份铸造工厂成功铸就了超4000吨的单月入库佳绩。如今,二季度的号角已经吹响,铸造人将带着这份拼搏精神,向着新的目标继续攀登。
(记者 陈美奇 通讯员 金志成 胡应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