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报讯】在位于湖北宜昌的东昱欣晟生产线上,每2.3秒就有一支电芯下线。9月18日,随着第2000万支电芯正式下线,这家由东风汽车与欣旺达合资成立仅3年的企业,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刷新动力电池行业产能爬升纪录。当天,东昱欣晟超充电池项目同步启动,折射出东风汽车在新能源赛道的战略纵深。
东昱欣晟的成长堪称行业“速度样本”:2022年立项,313天实现从桩基动工到首支电芯下线,2024年9月下线电芯突破600万支,2025年9月达成2000万支里程碑。其爆发式增长背后,是东风新能源板块的强劲市场拉力。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东风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68.1万辆,同比增长11.1%。
旺盛的整车需求为电池产能提供了“稳定出口”,东昱欣晟的智造升级则为产能爬坡注入核心动能。5G、AI、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入生产全流程,生产设备100%实时互联,搭建起超400项智能化流程、超40000个质量控制点的“数字神经网”;AI质检系统可毫秒级识别产品参数异常,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98%以上,单线日产量提升至28000支。这种“数字孪生+智能决策”的生产模式,让东昱欣晟投产即突破设计产能,成为华中地区动力电池智能制造的标杆,为行业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东昱欣晟新开工的超充电池项目,聚焦充电速度提升4倍、低温性能显著增强、续航里程再突破的新一代电芯,新建三条产线。这一布局,是东风对新能源汽车用户“补能焦虑”“低温续航衰减”等核心痛点的精准回应,更是东风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上从“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主动转型的重要落子。
事实上,超充电池项目只是东风新能源技术跃迁的“冰山一角”。
在前沿的固态电池领域,东风已构建起“研发-中试-量产”的完整技术链路。2018年启动固态电池研发,2020年实现全球首台固态电池整车下线,2022年搭载东风E70车型通过工信部审批;2023年推出第二代产品,续航突破1000公里;2025年在东风奕派、纳米车型上开展装车试验,计划2026年实现350Wh/kg半固态电池量产,2027年推进全固态示范应用。此外,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推进聚合物基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并布局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材料研发,构建起多元技术并行、产学研深度协同的技术护城河。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超越单一产品的较量,演变为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比拼。东风汽车深入实施“东方风起”计划和科技创新“跃迁行动”,实现“三电”关键资源的内制化、产业化和近地化。聚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构建起覆盖“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回收利用-材料再生-前沿研发”的全产业链生态。
东风跃创科技旗下科新动力电池系统(湖北)有限公司业务覆盖电池制造、电池零配件生产、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和电池销售、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及材料循环全产业链,特别将“电池回收”和“材料循环”纳入经营范围,探索动力电池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一差异化定位有望在行业竞争中开辟新增长空间。 湖北睿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东风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关键落子,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6.3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340万棵。
东风跃创科技旗下汽车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深耕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将容量60%-80%的退役电池用于储能电站、电动叉车,容量低于20%的电池则精细化拆解提取金属资源,最大化利用资源价值。
东风海博新能源则拓展储能应用场景,让退役电池在通信基站备电、低速车领域“二次发光”,完善储能产业链。
东风的全链条布局,不仅推动自身实现电池资源的高效循环,降低生产与使用成本,更带动了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从东昱欣晟2.3秒一支电芯的“效率革命”,到超充、固态电池的“技术跃迁”,再到全产业链的“生态构建”,东风汽车新能源战略的“芯”路径已然清晰:以核心部件自主化筑牢根基,以技术迭代抢占高地,以全链布局构建壁垒,向“新”向“智”加速转型。未来,随着超充电池量产、固态电池落地,东风在新能源赛道上将具备更强市场竞争力。
(记者 龙际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