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语文老师都给学生讲过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意自然是诱导学生要从书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知识。但反求诸己,老师更应该汲取源头之活水。“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须有一桶水。”是一句久闻而生耳茧的老话,即使真有“一桶水”,今天卖一瓢,明天卖一瓢,桶底也就会所剩无几了。
一位因学习成绩差而留级的学生对我说,他对重读某些课程感到很没有兴趣,因为今年老师所教的内容就是去年老师所教的内容,甚至板书、举例及作业布置都一模一样,他听了上句就能知道下句。看了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老师照本宣科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节后,他恍有所悟地说:“原来老师备一次课,可以教几十年呀!”我也在为师之列,不便置词,只好苦笑而已。
看来这“一桶水”的确也大可挑剔。有的是一桶早年蠲下的雨水,有的是一桶在公共井里打来的井水。积攒点滴的雨水以至于一桶是很不易的,但陈年的雨水年年卖,等于卖旧货;教参之类的公共井是很实惠的,但你也一桶我也一桶,井水相同人人卖,等于卖统货。学生对这样的“一桶水”是不会满意的。旧货、统货的销路也便不会好。《女大学生宿舍》中的学生不就在老师的照本宣科中或溜之乎也或昏昏欲睡了吗?
课要常教常新,内容和方式都要不断改革,因此,必须汲取源头之活水来充实自己的“一桶水”,更换自己的“一桶水”。
矛盾之焦点往往是时间。除了呼吁领导少占些不该占用的时间外,老师也可以自己匀出些时间。比如无效的工作可以不做,纯为应付检查的工作更可不做,时间就匀出来了,这也许是需要另写一篇短文来讨论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