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运行启动

王兆国视察东风汽车武汉基地

东风汽车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达成战略合作

2025东风·岚图汽车武汉网球公开赛收官

郑州日产Z9在秘鲁上市

新西兰印象 (散文 作者 沈冬)

东风汽车报   2025-10-21 11:07  
阅读量 1053

  初到新西兰的人,常会有个共同疑问:街头少见穿梭忙碌的清洁工,为何城市、小镇、海滩总能保持着自然清爽的模样?从奥克兰的滨海大道到皇后镇的湖畔街区,地面少有垃圾堆积,公共空间不见扬尘,这份“无专人打扫却干净”的景象。

     新西兰的“清洁自觉”,藏在移民拓荒的历史里。19世纪,英国及欧洲移民登陆这片土地时,面对的是未开发的原始森林与荒原,没有现成的公共服务,生存全靠“自己动手”:自己搭建房屋、开垦农田、修缮工具,连居住周边的环境维护,也自然成了“自家事”。

     这种习惯代代传承,逐渐融入民族性格。如今在新西兰,“维护门前环境”不是道德倡议,而是写入地方法规的责任:居民需自行清扫门前人行道的落叶与杂物,定期修剪临街草坪,若杂草过高或垃圾堆积,还可能收到市政部门的整改通知。久而久之,“自己的区域自己管”成了无需提醒的习惯,也让公共环境的维护压力,从“集中清扫”分解到了每个家庭。

     新西兰人,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3-5岁的孩子会跟着老师,用小夹子捡拾校园里的落叶与纸屑;小学定期组织“社区清洁日”,学生戴着手套,在公园、湖边清理垃圾,老师会告诉他们:“这是我们共同的花园,要一起照顾它。”

     这种教育让“不乱丢垃圾”成了刻在骨子里的准则。走在街头,常会看到Kiwi(新西兰人自称)弯腰捡起别人丢弃的饮料瓶,或是在海滩野餐结束后,顺手带走周边散落的零食包装——他们不是在“帮清洁工干活”,而是觉得“这是自己该做的事”。就连景区的休息区,也少见“禁止乱扔垃圾”的警示标语,取而代之的是“请带走您的废弃物,让这里保持原样”的温馨提示,背后是对公民自觉的充分信任。 

     仅靠自觉不够,新西兰用一套“精细到家庭”的垃圾管理体系,从源头减少了公共区域的垃圾量。几乎每个家庭门口,都放着3个颜色不同的垃圾桶。“让分类方便,让浪费有成本”。居民无需专门跑垃圾站,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分类投放;而“超量付费”与“分类约束”,又倒逼大家减少垃圾产生。数据显示,新西兰家庭垃圾分类准确率超80%,这意味着大部分废弃物在“进入公共空间前”就被妥善处理,自然减少了对“街头清扫”的需求。

     新西兰的洁净,还沾了“自然的光”。温带海洋性气候让这里全年多雨,每周1-2次的降雨,相当于给城市做了“天然清洗”——雨水冲刷路面的灰尘,带走人行道的落叶,连空气里的颗粒物也被减少,街道自然显得清爽。 

      新西兰的干净,是一套“从个人到系统”的共治模式:拓荒者传统奠定了“自己动手”的基础,公共花园理念培养了“共同负责”的意识,垃圾管理体系从源头减少了清洁压力,精准市政服务填补了个人能力的空白,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先天助力,最终形成了“无需大量清洁工,却能保持洁净”的独特景象。

     在这里,清洁不是“一份职业的任务”,而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每个人都是环境的守护者,每个环节都在为“减少清扫需求”努力。这种“看不见的协作”,或许比街头穿梭的清洁工,更能诠释“洁净”的真正含义。


进入东风汽车报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
https://img.cjyun.org.cn/a/10683/202510/7087da95409bed678d71184de0fdb4b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