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汽建厂初期,“聚宝盆”建专业厂是一项重要的方式,一些专业厂甚至医院等均由大城市包建或整体迁来。相关企业和单位的干部、工人以及家属,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政府安置的复转军人和征地招工的农民等源源不断地进入二汽,形成了“全国聚力建二汽、八方乡音汇十堰”的局面。十堰刚建市时,城区绝大部分居民都是二汽职工和家属,一些包建厂包建单位辖区里,还出现了通用的交流语言居然是上海话或武汉话的奇特现象。市内人们所用的语言也五花八门,有用“干哈呀”打招呼的东北银,有满口“阿拉阿拉”的上海宁,有三句话不离“格把妈”的武汉人,有见面叫“咦”告别喊“中”的河南人,有互称“乡党”的陕西人和互称“老表”的江西人,有自称是“福南人”的湖南人以及自称是“湖建人”的福建人,还有每句话都要拉个“啦”字长尾的两广人,再加上开口就是“搞啊子”“咋唔的”十堰本地人,那真叫一个热闹劲儿!
五十多年过去,二汽演变成了今天的东风,十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向区域性中心城市,昔日八方乡音汇十堰的情景也改换成了普通话占据为交流语言的主体。其实移民占主体的城市都是如此,比如攀枝花、比如深圳。首先归功于教育,几十年中小学的普通话教育,年轻的一代人,他们哪个还操着父辈祖辈的乡音?其次归功于人际交流,大环境逼得你只有说普通话才能和来自各省各地的人员通畅交流。
然而随着东风总部和所属相关企业早已迁出十堰,再加上这些年十堰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郊县产业和大量郊县居民落户十堰城区,如今的十堰城区通用语言似乎出现了“两头大”、平分秋色的新现象:一方面是在留堰东风企业和市内相关单位主要是文化教育部门中仍然以普通话交流为主,另一方面在当地产业和当地居民中十堰话亦即郧县话又强势地开始“收复失地”。你只要在公交车上,或者在公共场合,听到的大都是普通话或十堰话,只有一些原籍外地留居十堰的东风退休员工及家属还说着老家的乡音。
普通话、十堰话、各地乡音都是中国话。壬寅虎年将至,过年的时候,居住在十堰的人们,不管你用普通话也好,用十堰话也好,用老家的乡音也好,只要向遇见的每位亲朋或邻居带笑开口问一声“过年好”,就足以传达心中真挚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