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销量大幅下滑,财务绩效持续恶化,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在企业发展濒临绝境之时,面对干部员工“迷茫涣散”状态,东风特种商用车有限公司全面深化改革,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抓手,激发员工个体自驱力和团队整体活力,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东风汽车报》、东风头条微信号、大风口客户端将刊发东风特商三项制度改革实践观察系列报道,从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党委“把管促”作用发挥等方面报道东风特商三项制度改革经验。今天刊发第一篇《东风特商:干部坐上“活板凳”》。
干部坐上“活板凳”
——东风特商三项制度改革实践观察①
2014年东风特种商用车有限公司成立时,13家子企业中半数以上亏损。运营四年后,复杂的市场形势、企业的“先天不足”叠加,将东风特商推向生死边缘——整车销量大幅下滑,新能源业务商业模式难以为继,财务状况急剧恶化,企业经营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随之而来的,是干部员工队伍的迷茫涣散。
“浑身是病,不改不行”。东风特商痛定思痛,自我剖析,以一场覆盖全领域的改革,解决制约发展的顽瘴痼疾。从“人”的问题破局突围,东风特商牢牢牵住三项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打响了改革第一枪。
有人“上”了。近三年,通过市场化选聘,先后从外部引进高管8人、职业经理人4人,内部选拔高管14人,内外部选聘总监4人、专家11人,研发、营销等重点领域的干部得到充实。
有人“下”了。强化干部考核,通过绩效评价、违纪追责退出9人;通过子公司股权重组,5家单位高管人员划转退出14人;落实高管人员制度化退出,到龄卸任5人;优化高管人员队伍结构,未到龄提前退出1人、转专业岗2人。
东风特商制造技术部副总经理史英杰任职刚满一年。去年4月,他通过竞聘来到新岗位上,感到“压力十足又充满信心”。“改革给了我们年轻人机会,我想在这个岗位上干出成绩来。”他说。通过多轮高管选拔、中层竞聘,东风特商向广大干部职工展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干部坐上了“活板凳”,干不好就“没板凳”。
“英雄不问出处”,东风特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不唯学历,只看岗位、只看贡献,以干部选拔任用、管理模式变革带动企业发展——
干部管理“换新装”。对高管人员实行“经理人”管理模式,重新定义高管岗位名称、薪酬标准,实现干部去行政化、去身份化、去级别化,去了“官味”,少提你是部长/科长,更多强调经营和市场意识。发布东风特商经理人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流程和标准。
聘期不搞“齐步走”。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人人手上有契约、肩上有担子、心中有责任。推行干部“聘期制”“竞聘制”,聘期届满即解聘,根据竞聘结果确定是否续聘及聘期长短(评价优秀聘3年/评价良好聘2年/评价合格聘1年/评价不合格不续聘),打破以往“一聘聘三年、三年聘到底”的常规做法,实现聘期设置差异化。
真正摘掉“铁帽子”。建立“政治评价”“五方评价”“价值观评价”“能力与潜力评估”等干部考评模型,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并根据阶段性工作要求动态调整干部考核重点。通过市场化选聘、不胜任退出、末等调整等方式优化干部队伍。
公开选拔育“新才”。实施“华神接班人计划”,打造“测评+入库+培养”为一体的优秀年轻干部成长路径,择优遴选人才进入“接班人梯队”,公示公开,接受广大干部员工的监督和鞭策,同时开展挂职轮岗、导师带徒、测评反馈等多种形式的培养锻炼。
在“炮火声”中锻炼干部。不直接从职能部门选拔公司中层,把有潜质的优秀年轻后备人才,选配到营销等一线,在 “炮火声”中进行岗位锻炼,新入职大学生全部到营销一线进行见习成长。
一系列新的干部任用管理理念和举措,鞭策干部“必须奋勇向前”。
“雷声”够大,“雨点”砸不砸人?这场从干部“开刀”的三项制度改革引发了广大东风特商人的关注和热议。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这场改革到底是动真格,还是走过场?不少员工主动参与竞聘,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现身说法——
“我向自己发起了挑战。”36岁的唐梨,原是东风特商技术中心一名主任师,去年12月报名竞聘,成为东风特商营销公司售后服务部分部经理。像她一样,一批年轻员工通过竞聘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更好的业绩、获得更好的薪酬。
也有更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走向重要岗位,承担起核心研发项目,技术中心发动机系统高级主任师汪昆就是其中一位。
“这次改革增设了总监、高级主任师等岗位,拓宽了技术人员发展的职业通道,我们也有了更多发展机会。”汪昆说,任职以来,他承担了5项东风特商核心技术研发任务,完成2项东风级设计规范、技术标准,十多项东风特商级技术标准。
(记者 高雅 陈吉荣 责任编辑 赵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