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第五届“东风梦想车”大赛决赛现场,来自国内各高校的参赛者们轮番上阵,将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水陆两用的竞赛越野车,座舱布局如同战斗机的越野车,能在火星上疾驰的越野车……
为梦想估值,与未来对话。9年来,“东风梦想车”大赛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放飞梦想的舞台,一批又一批人才走进汽车行业,大展拳脚,绽放光彩。参赛作品不仅反映了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化,同时也展现出新一代知识青年的风采。
Z世代的未来
Z世代(主要指1995年后的群体),生活在数字世界里的独特一代。自我觉醒、个性化和多样化是他们的关键词。随着年龄的增长,Z世代进入职场,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群体,他们也是任何品牌都绕不开的消费群体。
决赛现场选手介绍自己的作品
武汉理工大学的蔡识博为Z世代设计了一款个性化的越野车。在他的想象中,步入职场的Z世代会兼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汽车作为释放自我、调节压力的工具,需要具备社交、代步等多种功能。
“车顶的无人机是最能体现我个人风格的元素。驾驶者可以操纵它进行全方位的路况识别,也可以直接拍摄照片和录制视频。”蔡识博介绍道:“它就像一套感官系统,将所见所闻记录在云端,随时随地上传至社交平台。”
来自华侨大学的作品“战斗天使”,则将Z世代的个性诠释得淋漓尽致。这辆越野车颇具机械美学,车身的线条和构成恰似电影《阿丽塔》中主角的战甲,硬朗而流畅;座舱如战斗机的布局,科技感十足。创作者说,作品是为了爱好极限运动者而设计,名称中的“战斗”表现了运动者与自然搏斗的精神,而“天使”则象征着车辆对运动者周全细致的安全守护。
“从事车辆工作三十多年,我在年轻人的设计中看到了多元的未来,这种创造力同前几代人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决赛评审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云清说:“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可以将想象变为现实。”
客户定制的未来
形形色色的参赛作品中,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对“模块化”元素的使用。近年来,模块化已成为汽车的发展趋势,通过一系列的变形和拆分,将汽车关键构件重新组合成新的空间,应对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华侨大学“战斗天使”作品
“为了让产品与用户进行更好匹配,我们采取了模块化的设计。”湖北美术学院的刘一恒向评委和观众介绍:“汽车后舱的模块化变形,可以实现家庭出行、医疗救援和特种执勤等功能,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和充满张力的设计作品不同,刘一恒团队的作品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为客户构建了多种使用场景。评委们感兴趣地询问了车辆的尺寸和后仓的材质构成,给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
湖南大学“户外生存实验室”队的作品也展现出客户定制的设计理念。设计者强调,硬派的户外越野活动和精致的露营生活是可以共存的,车辆的前部采用轻量化处理,适用于越野活动。车身尾箱重组后则可以形成舒适空间,供客户自定义使用。“希望我们的想法能够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模块化和客户定制,反映了参赛选手们对大赛主题的深度理解。“为梦想估值”——意味着需要将作品投入开发和市场,实现价值转化。梦想是美好的,但梦想必须扎根现实的土壤;未来的汽车可以上天入地,但终归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
场景定义汽车的未来
一辆越野车,停留在茫茫的雪野上。车辆尾部的传送带缓缓下落,将雪橇车分离,两车同时启动,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中极限竞速,一场追逐战就此拉开序幕。
第五届“东风梦想车”大赛大奖得主“啊对对”队作品
这是本次比赛大奖得主湖南大学“啊对对队”为观众展示的场景。看到这个画面,决赛评审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眼前一亮:“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同学们的设计体现了另外一种理念:场景定义汽车。软件固然重要,但场景定义应该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大方向。”
结合“人-车-环境”三大维度,以车辆开发为主题,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同时考虑汽车使用的环境因素,探索用户用车的新需求,打造车辆的新功能,这就是所谓的“场景定义汽车”。
同样是参赛作品,武汉理工大学的“东风新纪元”团队再现了越野车队在南沙群岛竞赛的场面。扁平而极具力量感的车身穿梭在湛蓝的海面、金色的沙道和茂密的丛林之间,越野和飞行两种模式不仅可以让汽车驾驭各种地形,还可以在海面上实现低空飞行。
“我们是从F1赛车中得到灵感的。南沙群岛有那么多小岛,好像一个环形的赛道,我们就把这些岛连接起来,打造成越野竞赛的场景。”团队成员葛翔侃侃而谈,“正好前一段时间F1赛车开启新赛季,中国车手周冠宇也参加了比赛,我们一直在关注。”
决赛现场选手介绍自己作品
的确,场景是一切产品落地的原点、起步点。从场景出发,才能挖掘用户需求;从场景出发,才能驱动系统不断迭代升级,提高用户体验。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发展,场景定义汽车的思想已经得到了各大车企的认可。
“设计要跟时代同频共振。”决赛评审专家、东风乘用车公司造型总监、公司技术中心造型技术首席总师郑素霖说:“就像大赛作品为我们所呈现的一样,抓住时代发展的脚步,就是抓住汽车产业的未来。”
(记者 高幸 责任编辑 赵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