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报大风口讯】9月26日,国家科技部“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项目2022年度工作总结会在公司技术中心召开,来自公司技术中心、清华大学、长安大学、同济大学、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等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总结项目研究成果,交流研发经验,探讨发展趋势,凝聚创新动能。
本次会议,与会人员围绕项目的5个分课题进行总结交流。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项目技术方案得到科技部专家一致认可。截至目前,项目研究了自动驾驶场景库采集和分析方法,提出了MIL-SIL-HIL-VIL工具链接口标准化和平台化方案,设计了自动驾驶汽车交互适应性测评方法和自动驾驶汽车场景适应性测评方法,提出了基于我国现行道路机动车辆和驾驶人准入管理的“身份一致性、功能完整性、性能符合性”、自动驾驶“证照一体化”合规性安全认证方法。该项目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完成发明专利申请8项,行业标准立项1项,培养行业骨干技术人员12人。该项目的深入推进,将有力推动东风自动驾驶技术突破,不断丰富自动驾驶场景和评价体系。
据了解,国家科技部“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项目由长安大学牵头,东风公司、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同济大学、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山东高速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10家单组成联合研究团队共同参与,目标是开发高精度的自动驾驶仿真模型,搭建高效的仿真计算平台,提出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工具链的统一接口规范,设计自动驾驶系统安全性和智能性的量化评价指标,使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准入和认证向现实可行的落地方案推进。
当天还举办了“自动驾驶仿真与数字孪生测评技术展望安全、高效的智慧交通蓝图”主题圆桌论坛。“车企在构建自动驾驶的核心能力方面面临哪些挑战?”“自动仿真测试工具链的完善,对车企构建自动驾驶核心能力的作用在哪?”与会嘉宾各抒己见,从车企、研发机构、政府部门、平台公司等不同角度,探讨自动驾驶仿真与数字孪生测评技术,共同展望安全、高效的智慧交通蓝图。
会后,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宋景良、长安大学教授惠飞分别就相关问题接受《东风汽车报》记者采访。
记者:同济大学还可以与东风开展哪些方面的合作?
朱西产:汽车产业正在进入快速的技术变革期,这个过程中,校企合作比原来更加重要。东风与同济大学在新能源技术创新中一直有很好的合作,现在结合科技部重大专项,开始探索智能型汽车,尤其是自动驾驶技术,这应该是智能汽车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在国家科技部“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的支持下,同济大学、东风公司等参与项目的10多家单位已经顺利开展了一年的合作,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未来两年,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将“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项目完成好。相信两年后,同济大学与东风公司能在工程方面进入更大规模的校企合作,实打实地造福社会,让中国汽车加速走向全球,实现我们的汽车强国梦。
记者:东风公司在自动驾驶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通过项目,未来还将有哪些突破?
宋景良:在L3级及以下中低阶自动驾驶方面,东风已开发了核心技术,并投入量产。比如东风风神奕炫MAX、皓极等车型上,均搭载了L3-级自动驾驶系统。在高级自动驾驶方面,我们开发了Sharing-VAN,面向全国的示范运营项目也顺利推进。东风在自动驾驶量产、示范运营、前瞻技术研发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项目中,东风作为唯一汽车厂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在研发过程中,从模拟测试、到环境仿真、实车测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一套自主的完整的供应链,从这些方面打造生态,可以为自动驾驶研发提供场景赋能、数据赋能,将实际场景做成数字孪生,也可以为基础仿真平台赋能、为工具链赋能。
记者:您觉得主机厂是否需要建设智慧交通实验室?在道路建设方面主机厂还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惠飞:主机厂建设智慧交通实验室非常必要,近几年我们说软件定义汽车,实际上载运工具包括汽车,一直在定义我们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情况等。载运工具的智能化程度会决定道路的设计、规划、建设以及交通规则的管理。
现在的道路、交通规则等,都是根据人的情况去设计的,但当车辆智能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道路应该怎么设计,也是主机厂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随着道路智能化的提升,对车辆智能化程度的要求也会产生变化。两者都在螺旋式上升,又相互耦合。
除此之外,我认为车企还应该加强在芯片、人工智能、ITC技术等领域的探索和投资,引进更多专业人才,去重新定义汽车和出行交通模式。
(记者 赵玉芳 周惠明 通讯员 黄保强 责任编辑 赵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