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董遇劝学,提倡善用“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其实这“三余”与农耕社会的农事冬闲、夜晚与阴雨天不能下田劳作不无关系。在现代都市社会里,一年到头哪有什么冬日余闲,恐怕只有冬日更繁忙吧。夜晚与阴雨天同余闲二字也少有搭界。一些年初曾经打算借“三余”好好读几本书的年轻人,临到岁末冬日,回想起来也许都很少翻过几页。所以只指望借冬者、夜者、阴雨者这“三余”来读书,实在是没理解董遇劝学的真髓。史载董遇上山打柴之时,“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也就是他随时随地都在找点滴空闲的时间来读书。他用“三余”劝学无非是举例而已。
忙忙碌碌奔波在人生路途上的年轻人,抽空读点好书不是为了点缀,更不是为了炫耀,完全是为了补缺。先进在前,向上者都应补缺。既然“当日事当日毕”已经错过了,那且把“当年事当年毕”作为亡羊补牢吧。时已进冬,岁余无多,赶快把年初备好的书理出来,下决心挤出时间把它们一一看完,哪怕重要章节细读其余浏览一过也好。今年将读书的债清了,明年起只要计划读什么书,就利用一切“余”,赶早不赶晚,认真读完,并且绝不“学而不思则罔”。旧时嘲笑不爱读书者的儿歌唱道:“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包过新年。”成年人再懒惰读书,难道准备浑浑噩噩一生?
欣喜的是,爱读书善读书借各种“余”读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好书读多了,眼界会开阔,文笔会长进,谈吐会不俗,气质会沉稳。小时一起成长的小伙伴,隔十来年相聚,不用他人评议,互相之间就会感觉差距迥然,这就是多读书读好书与否的原因。
正值冬者岁之余,三年来坚持抗疫、坚持工作、坚持生活,人们都挺过来了,现在即将开始一个新阶段。让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个人读书计划也开始一个新阶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