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劲 跃新程——公司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暨东风汽车建设55周年座谈会召开

第十二届职工运动会在十堰圆满举行

东风本田纯电潮跑灵悉L上市 官方指导价12.98万元

家国同庆 55对新人“情定东风 与爱同行”——东风汽车2024年职工集体婚礼在十堰基地举办

10.99万元起 东风风神L7 EV上市全系518公里续航

支德瑜的科技人生

东风汽车报   2023-02-06 09:58  
阅读量 882

支老走了。

2023年1月30日13时,德高望重的东风老一代科技工作者支德瑜在他热爱的东风公司老基地——湖北十堰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心系家国、对党忠诚、潜心钻研、穷经皓首、淡泊名利,在一百年的岁月长河中,支老走出了生命的长度,也丈量了人生的高度和厚度。

从未犹豫的选择

1949年,新中国成立,面对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开始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新中国迅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力量,汽车工业也开始萌芽。

1950年,在英国求学的支德瑜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怀抱。当时,支德瑜有三个愿望:一是争取入党,二是找个发挥能力的革命岗位,三是成家。当年12月,支德瑜被分配到汽车工业筹备组,在计划科任工程师,满腔热情地开始了新中国第一份工作。工作后不久,支德瑜向计划科科长胡亮递交了一份自我介绍,提出入党要求。

根据苏联专家建议,筹备组在1950年7月成立汽车实验室,负责产品研究,搞汽车实验,支德瑜被分到材料组,研究汽车用材。

开始时,支德瑜负责筹划金相试验仪器、热处理用炉和测温设施,但在当时的新中国,相关制造工厂寥寥无几,仅仅是金相显微镜,也是花了很大力气才买到。较高档的材料测试设备仪器必须进口。

工作的开展极不容易也极费时间,第一要列入国家采购计划,第二即使是排上了队,还有生产和运输周期,也有货物性能不太对路,到货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筹备组没有放弃努力,为接下来的材料试验打下重要基础。

一声号令,举国行动。1953年起,从筹备组抽调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一汽建设,支德瑜等老一辈中国汽车人开始了另一番艰苦卓绝的创业征程。

鉴于支德瑜在英国时曾选攻过材料热处理,厂里内定他为热处理工艺技术负责人。建设初期,他领导技术干部完成了全部4个热处理车间的苏联图纸和技术资料的翻译工作,除了自己参与翻译,还逐字逐句审定全部翻译文件,确保在技术上和文字上不漏不错。此外,他还要负责车间建设和安装工程质量,组织生产人员培训上岗。1959年,经过党组织考察,支德瑜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53年到1965年,支德瑜在一汽干了12年多,在这期间,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崭新的总装线上,被毛主席命名为“解放”牌的第一辆汽车试制成功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

▲中间为支德瑜

突破“卡脖子”材料

生产汽车,当时的关键是材料。

1956年,一汽建成出车,但产量长期徘徊,远远不能达到年产3万辆的设计能力,主要因素是原材料未国产化。1950年—1959年,是我国建国后技术引进的第一个阶段,其中包括引进前苏联的合金系统,前苏联是一个镍、铬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其合金系统是以镍、铬为基础的。

但我国的镍、铬矿藏当时尚未发现,不能自给,再加之敌国对华封锁,不允许向新中国出口镍,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与我国资源不相适应的矛盾开始突显。一汽刚投产,因缺镍、铬就揭不开锅了。镍制约了汽车生产,也给国家带来很大负担。1956年四季度,国家下发红头文件,号召全国企业节约镍,后来进一步提出节约铬。材料国产化也成为当时材料研究的重点方向。当时,支德瑜调到一汽冶金处工作,一汽解决镍、铬问题,担子也交给了冶金处。

支德瑜接下这份任务,组织主要技术人员一起研究,一方面做车辆上镍、铬的使用情况调查,寻找替代的钢铁牌号,一方面跟中国科学院联手研究替代材料。经过研究,支德瑜和技术人员利用中国富产的锰、钛和硼,研制出3种含硼结构钢,用来替代铬钢。直到1962年,支德瑜带领技术人员完成替代镍、铬的技术攻关工作,每车用镍零件已降至2件,按照重量来说,代用方案可节约用镍99.9%。

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支德瑜深刻认识到材料工作对企业、对中国汽车行业的意义,在该领域不懈探索。

在代替铬方面,支德瑜带领技术人员也采用了很多方案,最终成果是可节约铬95%。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支德瑜带领技术人员用智慧和汗水浇铸成功第一辆“无镍汽车”。这一成绩是一场材料技术研发的胜利,更是中国汽车人在困难面前,突破常规,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坚定产业报国、技术强企的真实写照。

“材料国产化的问题,远远不止于此。”支德瑜说。在材料国产化的路上,他坚持不懈,组织和配合、协助全国各冶金厂试制各种牌号和规格的新材料。常常遇到困难,连厂里的技术人员都打退堂鼓,支德瑜却咬牙坚持,协助解决这些困难,坚持技术标准,促进钢厂技术改造,增设工艺实施设备。

在一汽建厂出车的一次次重要关口,支德瑜等老一辈汽车技术人员攻坚克难,为汽车行业发展壮大作出巨大贡献,支德瑜也从一名海外学成归来的青年才俊迅速成长为汽车材料领域专家。

▲中间为支德瑜

用中国材料造中国汽车

1965年的一天,42岁的一汽总冶金师、工艺处副处长支德瑜,接到了老领导饶斌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中央决定兴建二汽,要从一汽调100名干部支援二汽,其中有你。我们在一汽共事多年,盼望你来二汽继续合作,等你很久了。”支德瑜听后毫不犹豫,回复铿锵有力,“我无条件接受组织调遣。”

1965年10月,支德瑜正式调入二汽建设筹备组,被任命为长春汽车研究所副所长及二汽材料口负责人。不久后,他的夫人——我国著名汽车内燃机教育奠基人潘承孝的女儿潘家力,也跟随工作组进入十堰参加二汽建厂工作。

支德瑜在回忆中讲道:“当时凭空筹建这样一个大厂,任务无比艰巨。新中国尚处在国际封锁之下,二汽除了产品毫无着落外,还要去三线基础设施空缺的贫困大山区落地生根。那里根本不存在一个稍有物质雏形可以利用作为二汽萌芽的落脚点。”

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汽车事业的发展全凭老一辈人的一腔热忱和忠诚信仰,支德瑜时刻牢记组织对他的要求,“用中国自己的材料,造中国自己的汽车。”

支德瑜提出用“韧性稀土-镁球墨铸铁”来取代过去汽车厂采用“可锻铸铁”的建议,他认为球墨铸铁在一汽虽然尚未采用过,但是利用我国内蒙古包头出产的稀土资源,大胆融入到现有的铸铁技术中,技能提高汽车用铁的性能要求,也符合二汽建设提倡的“四新”(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方向。

支德瑜将“把汽车材料国产化”和“为二汽建设寻找材料货源”作为自己工作的核心主线,与材料口同事们,经历了反复调查、研究、论证、试制试验,最终确定了二汽选材的大体方针和基本措施。

在支德瑜和同代人的努力下,二汽材料研究和应用开创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创新先河并且技术成果累累:不仅正确选用铸铁,为刚建厂的二汽开创了全新局面,还开发出锰、硅、钒、硼、钢系列,节约镍、铬、钼等元素,和开发高强度钢板(带)和耐大气腐蚀的钢种代替传统碳素钢等材料。

1989年1月,年满60岁的支德瑜接到离休通知。“我总觉得我还可以多做一点贡献。”支德瑜说,但既然是组织规定,他还是服从决定。3个月过去后,二汽咨询委员会聘支德瑜为咨询委员,继续为二汽建设发挥余热。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以支德瑜为代表的的老一代东风科技人作出的贡献,在东风事业发展的历史上,乃至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重大意义。

跨越百年,那些闪光的过往细密交织,汇聚成理想的星河,那些前行的足迹亦如明灯,永远照亮后来者向前的道路。

(记者 高雅 责任编辑 赵玉芳)

进入东风汽车报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
https://img.cjyun.org.cn/a/10683/202302/cc44ef13319143756147a609f02a1091.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