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虽然表面和他人一团和气,不表达甚至没有自己的观点,但实际上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并不保证他没有自已的“小九九”。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子曰诗云”往往都是容不得质疑、也不接受反驳的定论,因为那似乎都是鲜活现实的写照,或是真理力量的凝聚。即使是在当今,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在纵论天下大事时,也常常表示应该求同存异、实现多赢。他们往往也引用这句话作论据,既表达我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不同利益诉求下追求自身独立性的鲜明主张,又向世界辐射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若把“和”“同”的选择作为判断君子或小人的唯一标准,也显得比较武断。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做君子,既有独立见解,又能实话实说,还可以实现和谐,何乐而不为?但现实是“和”还是“同”往往也并不完全由个人选择。个人的品质和表达的艺术性当然是决定性因素,除此之外更要看所处环境、人文氛围、他人的包容度。有的地方民主氛围浓厚,人人可以畅所欲言,主事儿的也具有多方听取不同意见的雅量和综合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人们当然会选择“和而不同”。但遇到一些自以为是、喜欢个人说了算的人,稍有不同意见就给你扣上阳奉阴违、离心离德的大帽子,谁还敢有自已的独立判断?有一定良知的,为求自保,不触霉头,便忍住不吱声,既不“和”也不“同”。头脑灵活的,则干脆就点头点赞拍巴掌,唯马首是瞻,“同”个彻底。至于是不是真正的团结和谐,恐怕没多少人关注,也并不那么重要了。
其实,在有的环境中,选择沉默也是一法。一些人深有体悟地表示,只讲真话不讲假话,不能讲真话时就不说话,这是相当有智慧的!毕竟,不说话至少还保留做人的最后一点颜面和节操。但个别地方,连不说话都难。因为“马户爱听又鸟的曲”,你不表态、不叫好也是错。
简单的看,选择“和”还是“同”、当君子还是当小人,确实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但如果我们跳出这种固有思维模式,以结果为导向,则大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我们需要的只是征集到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只是有不同见解的人不因为真实表达而影响整体团队的和谐。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制度建设、流程设计来实现,大家自然就不会纠结“和”“同”选择、权衡利弊得失、承压君子或小人的道德风险了。分明是个方法论,却偏偏搞成了世界观。欲得不偏不倚,其势也难!
“此事不关风与月。”“和”还是“同”这个问题,该是什么事就是什么事,不必东扯西拉张冠李戴。如果我们做各项工作始终都能够以制度为基础、流程为保障,注重结果导向着力方法创新,而不是单纯依靠道德评价去关注过程,则将人人都可以无所顾忌的去做“和而不同”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