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东风汽车商城开业 开业即签约交付1017辆订单

中国首颗全国产自主可控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发布

东风汽车携时代“猛士”亮相中国航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

限时到手价17.86万元起 东风奕派eπ008五座版上市

“有你相伴的日子,真好!”

东风汽车报   2020-09-02 08:41  
阅读量 814

【编者按】 作为东风事业的忠实记录者,《东风汽车报》已深深地融入了东风的建设发展历程中。《东风汽车报》“讲好东风的故事、讲好东风人的故事、讲好东风人生活的故事”,与东风人深度交融,密不可分。在出版发行一万期之际,很多东风人投稿“我与东风报的故事”,追忆与东风报的往事,感叹期待东风报越办越好。我们相信,回溯难忘的过往,将使我们更有力地携手出发。本报选登若干,敬请关注。

“偶有刊发,我都欢欣鼓舞”

■风神物流有限公司 梁玮

结识《东风汽车报》的时间不算长,不到5个年头。但《东风汽车报》对我的影响可不小。

对我这样的新东风人来说,《东风汽车报》像阅历丰富的前辈,以无声的图文诉说着东风承载的历史,以及未来将到达的彼岸。印象最深的当属“传承马灯精神、永葆青春活力”主题活动报道和“战疫”电子报。

以前我只知道东风源于十堰,并不清楚东风人创业奋斗五十载的激荡历史。《东风汽车报》的报道带我走进了东风的创业时代,激发了我对大东风强烈的归属感。第一炉铁水、芦席棚、干打垒、马灯……这些生动的意象在我心中烙下了印记。老一辈东风人战天斗地、开拓创新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而特殊时期的“战疫”电子报,串起了东风人克服千难万险、积极防控疫情、支援湖北抗疫攻坚的画面。“战疫”前线有东风人挥洒的汗水,后方有《东风汽车报》记者、编辑们奋笔疾书的篇章。彼时,地处新冠肺炎疫情中心的东风传媒人,在特殊时期坚守新闻一线,为远在广州、宅家待命的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东风“战疫”动态的窗。

《东风汽车报》像见识广博的朋友,全方位地展现公司动态和东风人的精神面貌,还不时给我一些工作方面的参考。作为汽车物流业的市场规划人员,我特别关注东风体系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动态。《东风汽车报》总能准确而快速地传递公司各事业板块在经营理念、技术革新、市场营销、合资合作等方面的信息,帮助我在信息的海洋中捕捉到影响东风体系物流规模和前景的要素。

《东风汽车报》还是鼓励我追逐文学梦想的老师。成为通讯员后,我有幸参加了由报社记者老师主讲的新闻写作培训。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将抓素材和写稿件的“秘诀”倾囊相授。习得“秘诀”后,我写新闻报道越来越顺手。但从小喜欢写作的我,并不满足于只写新闻,还非常渴望能多写原创文章,有在更大平台上展示的机会。《东风汽车报》“风景线”副刊为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留了一片天。它刊载的内容题材丰富,文风各异,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看多了,我也开始尝试投稿。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收到编辑老师温和有礼的答复邮件时那种兴奋的心情。虽然中稿率不算高,但每次构思写作的过程也让我得到了锻炼。偶有刊发,我都欢欣鼓舞,自觉离心中的文学梦更近了一步。

与《东风汽车报》结缘,似多了一位大前辈,既是益友,更是良师。如今,《东风汽车报》迎来了第一万期的大日子,我这枚“铁粉”除了感恩其陪伴,更希望与《东风汽车报》一起见证东风持续发展壮大的未来。

抹不去的写稿情结

■东风设备退休职工 徐泉法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响应党中央支援三线建设号召,来到了十堰,建设二汽,当时能接触到的报纸就是《二汽建设》(《东风汽车报》前身)。l982年,我给报社写信,反映朝阳路粮店营业员无缘无故刁难顾客——让我开一张粮食支拨单跑几次。《二汽建设》不仅刊登我的来信,还将来信转至市粮食局。粮食局党委书记郭成才、粮店负责人宋富章等三人还亲自登门赔礼道歉,他们主动安排人每月到22厂为职工提供上门服务。报社重视读者来信的做法,让我很受感动。在二汽工人俱乐部举行的《二汽建设》创刊十周年庆祝会上,当时《二汽建设》报社总编辑黄洁民还专门提及了此事。

写信获得反馈,激发了我投稿的积极性。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处于退休状态,我都坚持不懈给报社投稿,反映好人好事或工厂的技术创新等。

1990年,我写了一篇关于二汽863工程进展顺利的稿件,发表在了《二汽建设》,后又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发。当时二汽领导高明祥夸奖说:不花一分钱为二汽做了广告。一次,我把在《二汽建设》登载过的稿子——《二汽近万名退休职工挑起拾遗补缺的担子》一文,投给中国老年报。中国老年报后来聘我为该报特约记者。我还将在《东风汽车报》上发过的稿件,如《东风公司运用合理化建议增收过亿元》等,发至《十堰日报》、《中国汽车报》等,并被采用。

作为《东风汽车报》的忠诚读者及几十年的通讯员,除了搞技术工作外,写稿似乎已经成了我的第二职业。几十年来,曾写过好多文章,得过许多奖励,曾获评《二汽建设》一等奖、二等奖、优秀通讯员等。

在《东风汽车报》迎来第10000期之际,祝《东风汽车报》越办越好!

与生俱来的报纸情怀

■东风富士汤姆森调温器有限公司 操然

作为一名父母都在东风公司工作,从小又在车城十堰长大的人,我对《东风汽车报》再熟悉不过了。高中三年走过的青年广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报刊亭,经常可见《东风汽车报》。《东风汽车报》融入了我的儿时经历,我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报纸情怀。

2012年我大学毕业,入职东风。初入职场,面对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面庞的那份不安,被企业门卫室、办公室和会议室随处可见的《东风汽车报》抚平。不管身处哪里,只要看到听到东风二字,就像回到了家,回到了家人身旁。

工作的第一个岗位,也与《东风汽车报》有着关联。作为一名基层的办公后勤管理人员,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收发报纸,我做了五年。即使后来换了岗位,工作之余,我也习惯上网搜索《东风汽车报》的电子版,了解东风公司的热点新闻。

转眼间我也“三十而已”,从孩子变为母亲。兜兜转转,没想到如今的新岗位能够让我有机会偶尔写稿,在《东风汽车报》上发表几个“豆腐块”。每次投稿后的心情,都像初恋时一样,期待又忐忑。

10000期报纸,10000个日夜,《东风汽车报》记录了几代东风人的过往,又承载了多少东风人的期盼。伴随着《东风汽车报》一路走来,我想我们都做到了不负过往。希望从今天开始,从10000期这个节点开始,我们共同蹚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份报纸 一生挚友

■东风锻造公司 黄少华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 ,一天,父亲从厂里拿回一叠报纸。放学回家的我随手拿着翻看,“二汽建设”几个大字非常显眼,读着内容也感到亲切。由于在学校里就喜欢看报看书写日记,当天我就看完了父亲带回来的所有《二汽建设》(《东风汽车报》前身),有点如饥似渴的味道。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二汽建设》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了解了很多的二汽故事。自此,我就央求父亲以后把每期报纸都带回来。

父辈这一代是二汽的拓荒者,住着芦席棚、点着马灯,一锤一斧地建立起了汽车厂。作为二汽子弟,通过读报,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创业的艰苦、建设者们创业的激情。那一排排车床、一台台锻压机、一件件成型的汽车零件,以及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埋下一粒种子——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当造汽车的工人,建设二汽。

后来,我如愿以偿地加入东风公司,进厂后有了更多时间读《东风汽车报》。我还利用工休时间写写宣传稿件,在《东风汽车报》上发表了不少“豆腐块”,“不求成名,只为那份热爱”。还记得《东风汽车报》给我发表过一个“大块头”文章——《“马灯精神”光照东风人》,当看到文字变成铅字时,那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感谢《东风汽车报》,伴我人生路!祝愿《东风汽车报》更上一层楼,越办越好,陪伴我们再出发!

报纸“牵回”游子心

■东风汽车创格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江戎天

30年前,湖北十堰籍战士探亲返回时将《二汽建设》报纸带到北京军营。报纸展现的轰轰烈烈的建设场面,立刻吸引了当时在部队相亲的我母亲。恰逢部队购买了10台东风卡车做教练车,母亲便“赖”在部队汽车团不走,“加塞”学驾照,苦练半年,终于在部队拿到驾照。她成了某大学当时唯一与东风卡车合影的女教师。

6年前,母亲有意识地将我从国外“牵”回国,并希望我成为东风人。她每周都将《东风汽车报》的重大新闻和“风景线”文学作品,用邮件、微信发给我,成功地引导我成为一名东风迷。于是我不由自主地开始关注乌斯怀亚渔港码头的东风汽车,我还在西班牙最偏僻的阿尔瓦拉辛小镇上看到了东风凯普特。2017年我硕士毕业,母亲带我参观了东风的生产线后,我在留学生校招中果断选择了东风。进入东风后,工作之余,我开始向《东风汽车报》投稿。

三年来,我先后在《东风汽车报》发表了《世界南极看东风》《双燕舞东风》《父亲的父亲》等习作,得到了素不相识的《东风汽车报》编辑老师们的鼓励和支持。

今年疫情期间,在美国和欧洲的同学苦不堪言,既无工作又无其它经济来源,出门还被歧视,没有安全感。当他们看到我发表在《东风汽车报》上的《四月春风正扬帆》、《祖父的存折》后,纷纷从美国、巴西打电话祝贺我、表达羡慕之情——这么快就投入了工作,竟然已经开始夺回疫情造成的损失,同时为祖国取得抗击疫情的决定性胜利感到自豪。

《东风汽车报》是东风的窗口。我们这些读报人要当好通讯员,把企业的精神风貌和巨大变化,以新闻或文学的形式,及时呈现给全世界,为卓越东风建设添砖加瓦。我母亲当年因东风军车而“情定军营”,还被《解放军报》评为“知心军嫂”。她又因对东风汽车的挚爱,鼓励我放弃国外就业,而成为第3代东风人。我想,我未来的恋人可能首选东风人。如果是,未来的孩子、孙子也一定跟我一样,坚持读《东风汽车报》,具有浓厚的东风情结,成为第4代、第5代东风人。

寻找“柯诗人”

■东风车轮有限公司 赵明

第一次见到《东风汽车报》是在办公桌上,报头“东风汽车报”几个字首先吸引了我的眼球。这五个字出自东风公司书法家杜民老师之手,笔力遒劲,笔势雄奇,细品让人感受到果敢、坚毅与进取。

那时《东风汽车报》最吸引我的要数周末副刊,副刊定期刊登东风文学爱好者的优秀作品,有诗歌、散文等。这些文章文字生动,意境优美,且配以清雅脱俗的美图,让总是一口气读完的我常感意犹未尽。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位柯姓诗人的名字常常出现在《东风汽车报》周末副刊上。那时的我,刚刚二十出头,对文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痴迷。副刊上那些清丽脱俗的小诗,像化雨的春风、出水的芙蓉、晶莹的露珠,它们来自山野,一派自然天成的气象。

那一时期我读了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对现当代作家的名字及他们的优秀作品了然于心,同时也开始着手写作。我对《东风汽车报》上那些字字如莲花般的小诗爱不释手,也萌生了想去请教作者的想法。单看作者名字,我分析作者一定不是女子;单位一栏写着“东风公司车厢厂”,看来这位作者和我同属一边工作一边写作的人。可他的诗作清丽可人,我远不及。

年轻人总是拥有更多的热情和冲动。为了能向这位未曾谋面的老师请教一二,我鼓起勇气打通了东风公司查号台“8221114”,问到了车厢厂的总机号,然后鼓起更大的勇气问“厂里有没有一个叫柯XX’的?”总机姐姐很平静地告诉我:“有”。我又问“他是干什么工作的?”总机姐姐回答:“他是宣传科的。”

搞宣传的人整日埋头写作,难怪能写出那样美的诗!我原本打算问到他工作的部门后,约上一个伙伴一起上门求教。可我又裹足不前,猜想他可能是一位戴着黑框眼镜,背有些驼的中年叔叔。这可让人怎么去找他,并开口向他请教呢?女子的矜持让我的请教半途而废。可我仍旧坚持不懈地阅读且收藏《东风汽车报》。为了从周末副刊上汲取更多的营养,我把报上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用剪刀剪下来,贴在剪报上,经常翻阅、品读。

那个年代虽然没有当当、亚马逊,可市里的新华书店有好几家,书社也有一家。年轻的我用不多的工资买了很多著名诗人的名作,放在枕边时时诵读。那些名字响彻中国大地的伟大诗人,几乎是我永远都不可能见到的;而《东风汽车报》上的诗人却与我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同为东风公司的员工。

感谢《东风汽车报》,愿你如挺拔的翠竹,谦虚有节,蓬勃向上。

读报成为每天“必修课”

■东风康明斯 吕照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间,我加入东风大家庭已二十多个年头,认识了很多朋友,也有很多朋友断了联系。《东风汽车报》始终与我相伴,成为我越来越离不开的好朋友。

第一次见到《东风汽车报》,是到公司上班的第三天。那是一个下午,走进所在班组休息室的我看到桌子上有张沾有油污的报纸,随手拿起来一看,就被吸引住了,企业新闻、行业资讯、人物故事和散文等都有。也是从那天起,我与《东风汽车报》结下了不解之缘,读报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通过《东风汽车报》,我了解整个东风大家庭甚至整个汽车行业的情况,知道了很多身边同事不知道的人、事、知识点。后来,我参加报社组织的培训,得以与志同道合的通讯员们同堂学习,交流心得。我在《东风汽车报》刊登的稿子,也从“豆腐块”起步,篇幅越来越大,得到的认可也越来越多——“优秀通讯员”荣誉证书和“特约记者”聘书给了我持续奋斗的力量。

祝愿《东风汽车报》越办越好,我永远是你的“粉丝”!

拿作品说话

■东本储运 朱静

说到我与《东风汽车报》之间的故事,要从十年前说起。

十年前,我还在读大三,作为学生记者活跃在校园,也因此有机会向《东风汽车报》投稿。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可以走出校园,发到社会媒体,如今想起来我也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

2012年大学毕业,因为有一些作品发表在《东风汽车报》,我才有机会作为宣传干事入职东风公司的一个基层单位。入职第二天,当时所在公司的党委书记为了加速我的角色转变、培养企业新闻宣传意识,就把我派驻到《东风汽车报》报社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

六个月报社实习生涯,为我的职场生涯开了一个好头。短短的六个月,我跟随报社专业记者学习采访、撰稿、文字校核、新闻点挖掘等,从中感受到一个新闻媒体人应具备的素养和背后的艰辛:白天参加受邀单位的各种活动,为确保稿件的时效性,要用最短的时间输出稿子;为确保稿件的真实性,会找当事人反复确认信息;为了提升稿件的质量,会反复字斟句酌,直至恰如其分。这一段宝贵的经历让我完成了从学生记者到企业宣传干事的转变,也让我对职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拿作品说话;对企业宣传有了更多认知——输出就是最好的学习。

正式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之后,我不断向成熟媒体人靠近,也一路见证《东风汽车报》的发展。一路走来,《东风汽车报》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不断更新迭变;我也由兴趣的驱使,慢慢养成了读报、看报、剪报的习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慢慢积淀,从最初的新闻小白逐渐成长起来,还多次获评《东风汽车报》“传播实力奖”。

看到《东风汽车报》一万期,更加感慨时光的飞逝。与《东风汽车报》相识相伴的十年,记录了我的成长变化轨迹,也让我的文字在青葱岁月里有了别样的芬芳。它们在很多不经意的瞬间幻化成时间的锦囊,让我渡过彷徨的毕业时光、焦虑的青春岁月,才慢慢有了今天跨越三十的勇敢与笃定。

我的下一个成长区间,一定还有《东风汽车报》的陪伴;时间会洗礼、沉淀一切,最终凝结成岁月的礼物,馈赠给未来的我们。

一生好时光 相伴东风报

■铸造二厂 詹明星

人生的缘分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与《东风汽车报》相伴34年,从青春年少到两鬓苍苍,我一生最好的光阴都与之相伴。

这份报纸也改变了我一生。

刚刚进厂时,举目无亲,当看到办事员拿着一沓报纸到班组,我的眼睛为之一亮,如同见到亲人。从此,我天天盼着办事员送报纸到班组,实在等不及了,就直接跑到车间办公室找办事员要。见我着急的样子,办事员常常取笑我:“报纸有啥好看的,你天天都等不及。”时间长了,每次送报纸,她都会特意给我留一份。

当时我是一名文学青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如同现在的网游和抖音,是年轻人的时尚,文学青年队伍很庞大。爱好文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觉得门槛低,人家能干自己也差不多。时间长了,就有创作冲动。我写的第一篇稿子是什么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当时投稿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投稿要邮寄,当我把稿子投进绿色邮筒时,心脏不由得“咚咚”乱跳。好像投进去的不是稿子,而是一封情书。和许多文学青年一样,一开始投稿都是石沉大海。

有志者事竞成。即使工作再苦再累,我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直管耕耘不问收获,就是为写而写。有一次,在工休聊天时,我听车间一个班长说他们班把最苦的岗位拿出来竞拍,解决了这个岗位无人上岗的难题。于是我在值班室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写了一篇现场新闻故事《岗位竞拍》。我发给当时的工厂宣传科,时任科长杨德彪眼前一亮,认为写得很精彩。我马上投到《东风汽车报》,没几天就见报了。

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使我兴奋不已,见到谁都想打招呼,以为大家都会向我投以羡慕的目光。没想到的是,这篇小文章还获得了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二等奖。紧接着,我的《抢报纸》新闻稿又上了《东风汽车报》的头版头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至此,我开始信心十足地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后来,通过岗位竞聘,我如愿以偿地走上了工厂宣传干事的岗位,一干就是十年有余。我要感谢《东风汽车报》,感谢一直鼓励我、帮助我的记者编辑们!

进入东风汽车报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