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冯月兵:于平凡中铸非凡

全国劳模魏明伟:匠心在一线磨砺

智绘东风 致敬奋斗——公司工会、共青团“庆祝五一·五四”主题活动举行

公司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第三期)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举行

东风猛士第八次迎接航天英雄回家

全国劳模冯月兵:于平凡中铸非凡

东风汽车报   2025-05-14 17:57  
阅读量 575

【东风汽车报讯】“崇尚劳动,就是打心底里觉得这份工作‘有分量’。我们拧的每颗螺丝、查的每个数据,都是在给汽车‘铸魂’。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对职业最大的尊重。”5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特别节目《致敬奋斗者》中,刚刚当选全国劳模的东风乘用车制造总部武汉工厂质量问题解析员、高级技师冯月兵身着工装,认真地说。

从一名普通装配工成长为全国劳模,冯月兵的成长之路写满奋斗的注脚。13年来,冯月兵在技能竞赛中磨炼成长,获得湖北省技能竞赛季军、东风汽车技能竞赛冠军。他更独创“四步解析法”、自制检测工装,面对车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他总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被誉为量产车辆“守护神”。

逆袭之道:在别人休息的时间,加快追赶的脚步

个子不高,话也不多,戴着一副黑框眼镜,38岁的冯月兵貌不惊人,但在东风乘用车制造总部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也被大伙亲切地称为“汽车医生”。

冯月兵2012年11月加入东风乘用车公司,开始是总装车间内饰2线的装配工,负责A60车型中央控制面板安装。13年来,他是如何从一名流水线上的装配工逆袭成长为量产车辆“守护神”的呢?

1987年5月,冯月兵出生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的大山里,每天要走10公里的山路上学。四年级开始寄宿在学校,一瓶炸广椒就着大米饭,一吃就是一个星期。偶尔听到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从校门口经过,冯月兵就想,“要是有一天,能亲手组装一辆汽车,让它载着我回家,该多好啊!”

初入东风乘用车公司,反复“打螺丝”的岗位,在冯月兵眼中却充满玄机——老师傅用万用表排查电路故障时,那些密密麻麻的电路图让他着了迷,“我很想知道电路为什么会出问题。”

冯月兵检查车辆电路

三个月后,冯月兵发现一批面板因孔位偏差导致装配困难,看着对不上的螺丝孔,心里堵得慌,就蹲在工位上,逐个测量孔位,手绘对比图。路过的工程师感到惊讶:“装配工里还有这么较真的小伙子,真是不容易啊。”当改进后的面板框被顺畅地安装好后,冯月兵第一次明白: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很不简单。

冯月兵的“较真”,引起整车品质管理室贾峰的注意,“这个小伙子眼里有活,爱琢磨,适合搞质量。”

在冯月兵的宿舍床头,贴着一张皱巴巴的《汽车构造》书页。他在读大专期间就自学汽车理论,把教材翻得卷边。“那时候不懂什么叫解析,就觉得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脾气’,得摸透它们。”

2014年,冯月兵得知东风公司举行技能竞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此踏上以技能改变命运的道路。

第一次参加汽车装调技能竞赛,陌生的车型、陌生的赛场,冯月兵紧张得螺丝两次从手中滑落,螺丝掉在地上的声音,像砸在心脏上的石子儿。

2014年初次参赛的失利,冯月兵至今记忆犹新。但他没有气馁,反而把赛场当作课堂,将赛事用车的电路图复印下来,用红、蓝、黑三色笔标注故障易发点,对照教材逐行分析。每晚学到凌晨1点,台灯在墙上投出倔强的剪影,周末也泡在车间练拆装,工装裤后兜被螺丝刀磨出了三个洞。

2016年,冯月兵再次参加东风公司汽车装调技能竞赛,带着“别人不会,我会,别人会,我精”的信念,把7本教材都翻烂了。实操训练时,反复拆装,直到闭着眼都能摸出每个零件的位置。他还总结出“先查保险后查线,先主路后支路”的排查口诀。最终,冯月兵以第四名的成绩刷新东风乘用车公司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首次站上东风公司技能竞赛领奖台。

冯月兵带徒弟刘言贺(左一)、孔策(右一)

“拿到证书,我就给家里打电话,母亲说‘你从小就爱鼓捣机械,这下没白折腾’。”冯月兵笑道。

2017年,湖北省青年技能竞赛比赛用车是东风标致3008车型,冯月兵在复杂电路故障排查中展现出精准的判断力,斩获季军。2018年,东风公司技能竞赛,冯月兵历经17次理论模拟测试和上百次实操演练,最终以绝对优势摘得乘用车装调项目冠军。

所谓逆袭,不过是在别人休息的时间,加快了追赶的脚步;把每一次失败,都当成了进步的阶梯。

就这样,冯月兵的车辆问题解析能力在技能竞赛的磨砺中持续迸发。

2024年,S73车型试制阶段出现电路短路故障,冯月兵用自制的蜂鸣器,趴在地上顺着线束一寸寸查,逐段检测线路,连续36小时蹲守现场,发现是线束走向设计缺陷,导致搭铁短路,随后加装绝缘套管,一次性解决12台试制车问题。S01车型制动液壶盖子出现拧动困难,驾驶员反馈“像拧啤酒盖一样费劲”,冯月兵观察到盖子通气孔位置异常,类比矿泉水瓶与啤酒盖的气压平衡原理,立刻意识到槽孔开反导致负压,半小时内确定了故障点并推动模具改进。

冯月兵说:“解析故障就像破案,每个细节都是线索,漏掉一个可能就会前功尽弃。”

冯月兵解析车辆质量 侯毅超 摄

这些年,冯月兵的笔记本里记了2000多篇“破案笔记”,从线束压线的毫米级偏差到控制器软件版本的匹配问题,每个案例都标注着排查路径和改进建议。同事们说:“冯工的笔记本,比字典还厚,是我们的‘故障百科全书’。”

解析之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在冯月兵的工位上,有三件“标配”物品:用了十年的万用表、贴满便签的电路图合订本、泛黄的故障案例集。

案例集始于2016年,至今已记录2725个案例,每个案例都详细记载故障现象、排查步骤、涉及的零部件参数,甚至包括螺丝扭矩、插头角度等细节。

“刚开始只是自己记,后来发现团队需要共享经验,案例集就变成了标准化资料。”冯月兵说。

2020年至2024年,冯月兵参与静态解析4326项、电器解析5358项、零部件上检具验证2360多次,输出重大解析报告1125份,这些资料成为东风乘用车公司质量知识库的核心内容。新员工培训时,“冯月兵案例集”是必学教材。以下是这些案例的一部分。

冯月兵与徒弟一起解析质量问题

2020年,因为疫情,车间日均滞留车达40余台,像一块“心病”压在质量团队心头。冯月兵主动请缨,建立“日清机制”:每天下班后,他逐台检查滞留车,带着诊断仪、万用表,像医生问诊般“望闻问切”。

“滞留车不能过夜,就像病人不能拖,拖久了问题会恶化。”在冯月兵的推动下,车间滞留车从“积压成山”变为“当日生产、当日入库”,整车交付效率提升30%,这项机制被纳入东风乘用车公司质量管控体系,在工厂推广。

某批次出口车在港口无法启动,技术人员初步判断是电池问题,冯月兵却蹲在车旁熬了整夜——“电池电压正常,但通讯模块没反应,直觉告诉我不是硬件问题。”最终发现是软件版本未更新,立即协调专家远程刷写程序。

冯月兵排查车辆故障 侯毅超 摄

襄阳一客户投诉东风风神AX7异响,冯月兵得知后,连夜驱车4小时赶到现场,先绕车听诊,“异响像金属摩擦声,大致锁定在底盘后部。”他趴在地上用扭力扳手检测悬架螺栓,发现扭矩比标准值低5N・M。精准调校后,困扰客户的问题迎刃而解。客户握着他的手说:“没想到厂家专家水平这么高,问题解决得这么神速和彻底。”

冯月兵的徒弟孔策说:“师傅教会我们,解析故障就像剥洋葱,要一层一层分析,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2016年,东风乘用车公司首款电动车E70投产,冯月兵迎来新挑战:“三电系统完全陌生,就像从燃油车的‘机械世界’跨入电动车的‘电子世界’。”

但是质量解析,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他从零开始学习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器原理,把教材和技术手册翻得脱页,在实训室对着电池包一画就是一整天。

“燃油车靠发动机,电动车靠电控,核心是看懂‘数据流’。”冯月兵总结出“三电系统故障排查七步法”,从高压互锁检测到通讯协议分析,每个步骤都记满笔记。

2023年,S73试制遇到瓶颈,左前门微动开关无法上锁问题困扰团队多日。冯月兵拆解12个同型号部件,发现模具公差导致接触片变形,“每个部件的接触电阻相差2欧姆,肉眼看不出,但在电路里就是大问题。”他立即联系供应商调整模具参数,推动该车型提前6周进入量产。

同事们说:“冯工查故障,就像老中医号脉,一摸一个准。”

有次新员工误判线束短路,冯月兵看了一眼检测数据,“电压值在正常范围,问题不在线束,可能是控制器逻辑错误。”果然,更换控制器后故障排除。新员工惊叹:“冯工的大脑就是活的检测仪。”

面对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冯月兵跟着视频自学,带领团队建立首个“智能故障解析案例库”。他说:“现在的智能网联车有‘大脑’,故障码就像‘病历’,得学会读‘脑CT’。”

在冯月兵的笔记本里,还记满了“自动驾驶模块通讯中断”“车联网数据异常”等新型故障解决方案,为东风乘用车公司后续车型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冯月兵常说:“质量问题没有‘小事’,一个针脚歪了、一个槽孔开反,都可能成为用户的大麻烦。”

2017年,某运营公司E70因暴雨导致远程监控控制器泡水短路。冯月兵收到求助信息后迅速抵达现场。他没有直接更换部件,而是蹲下观察车底水流走向,发现是排水孔位置偏高,导致暴雨时水流无法及时排出。“水从翼子板缝隙渗进来,顺着线束流到控制器,应该是排水孔设计需要改善。”冯月兵提出加装导流板方案,问题迎刃而解。“如果只换控制器,下次暴雨还会犯,必须从源头堵漏洞。”

在处理D53后减震器异响时,冯月兵在试车跑道跑了上百圈,记录不同路况下的异响频率。“低速不响、高速响,说明振动频率与部件共振有关。”他拆解后减震器,发现衬套公差超出3毫米。更换衬套后,他又跟踪测试三天,确认无异响才放心。

这种“不解决彻底不罢休”的劲头,都直观体现在冯月兵的工作日志里,每页都记着密密麻麻的数据:“2020年3月15日,D58尾箱异响,排查2小时,发现卡扣扭矩12N・m不足,标准值15N・m”“2021年7月8日,G59无法启动,软件版本不匹配”……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构成了他解析故障的“数据库”。冯月兵说:“每个数据都是钥匙,能打开一类问题的锁。”

授艺之道:将“个人经验”变为“企业财富”

2020年,冯月兵再次参加东风公司汽车装调技能竞赛,这次他的身份不是参赛选手,而是培训导师。

“一个人牛不是牛,一群人牛才是真的牛。”冯月兵说,“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他的舞台就有多大。”

冯月兵从不吝啬于传授自己的“独门绝技”,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授艺之道。

王培是冯月兵的第一个徒弟,“师傅第一天就让我拆了10次控制器,说‘拆不会,就别谈修’。”

在冯月兵的培训室里,总有一台“故障车”等待拆解。每天清晨,冯月兵会提前半小时到岗,根据最新车型设置3-5个故障,“比如考高压互锁故障,我会拔掉某个传感器插头,模拟接触不良,然后看他们能不能在20分钟内发现问题。”

带徒过程中,冯月兵尤其注重“实战思维”的培养。2024年,冯月兵带领徒弟刘言贺、孔策备战湖北省汽车装调赛,面对新能源车的智能网联模块,毫无经验的徒弟们“一脸懵”。冯月兵带着他们拆解奕派007车型控制器,对照英文技术手册逐行翻译控制逻辑,手绘30米长的电路分布图,标注每个通讯节点的标准电压值,在试验室苦熬了17个通宵。

“智能网联就像给车装了‘大脑’,每个模块的通讯就像大脑神经,要懂它的‘语言’,就得先吃透协议。”在冯月兵的指导下,两人每天训练10小时,从陌生到精通,最终凭借扎实的排查流程和故障解析能力,斩获二等奖。

“现在的车就像移动的计算机,我们的解析也要从修硬件转向懂软件。”冯月兵说,“带徒弟不仅是教他们解决今天的问题,而是让他们具备解决明天问题的能力。”

冯月兵带徒,最看重“严谨”二字。徒弟张勇曾因急于求成,在排查G59无法启动故障时漏查保险,误判为控制器损坏。冯月兵没有批评,而是带着他重新梳理流程:“保险是电路的‘哨兵’,不先查保险就像医生不量血压就开药,风险太大。”冯月兵掏出自己的笔记本,翻到G59故障案例,“2020年11月,同款车型因保险接触不良导致无法启动,我查了3小时才发现。”

从此,张勇养成了“先查保险、再测电压、后看软件”的习惯,如今已能独立解决复杂电路故障。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冯月兵的座右铭,也是他对徒弟的要求。

冯月兵要求每个徒弟写“故障日记”,把每天遇到的问题、排查过程、改进建议详细记载。“就像我刚进厂时记的第一本笔记,现在翻出来看,全是成长的脚印。”

冯月兵要求徒弟不仅要修好车,还要提交“解析报告”:写清故障原理、排查逻辑、预防措施,甚至画出电路走向图。“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否则换100次部件还是会犯同样的错。”

在冯月兵看来,工匠精神的传承,不仅是培养几个技术尖子,而是要让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成为团队的DNA。

2024年新员工培训,冯月兵讲的第一节课不是技术,而是展示自己第一本笔记本中的案例。“2012年12月5日,A60面板孔位偏差3毫米,导致装配困难。”冯月兵翻着泛黄的纸页说,“那时我刚进厂一个月,以为这是个小问题,后来发现,3毫米的偏差会导致长期异响,影响用户体验。”

“质量是1,其他是0,没有前面的1,后面的0再多也没用。”冯月兵要求新员工始终记住这一点。

如今,冯月兵带过的12名骨干,都已成为东风乘用车公司质量战线的中流砥柱:王培在东风乘用车销售公司建立“快速响应小组”,48小时内解决客户疑难问题;廖前磊主导建立“新车试制解析流程”,将试制周期缩短20%;刘言贺、孔策带着竞赛经验,编制的《智能网联故障排查指南》,成为新人必修课教材。

冯月兵自己,依然每天最早到车间,在新车上标注故障易发点,在案例集里新增当天的解析记录。

作为“冯月兵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冯月兵将13年的实战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成果,将“个人经验”变为“企业财富”。

工作室成立以来,冯月兵牵头编制《电器故障解析100例》《异响排查标准化流程》等教材,涵盖87个典型问题解决方案。每本教材里,都夹着冯月兵亲手绘制的电路图,标注着“此处易压线,装配时需预留1厘米余量”“该传感器插头需顺时针旋转30度确保接触”等细节。

冯月兵说:“这些都是从现场摔打出来的经验,把它们写清楚,新人就能少走弯路。”

这些“冯氏秘籍”成为东风乘用车公司内部培训的“必修教材”。徒弟王培如今在东风乘用车销售公司负责售后技术支持,说起师傅的教导感慨道:“师傅教我们,技术不是秘密,是要拿出来共享的‘武器’。”

冯月兵劳模创新工作室还与神龙公司、东风日产等企业开展技术联盟,分享新能源故障解析案例。2023年,他们联合攻克“电动车充电口通讯中断”难题,冯月兵团队提供的“插头针脚镀金工艺改进”建议,被纳入行业标准。

冯月兵还主动走进4S店,把技术服务送到一线。2023年,冯月兵参加“车主养护课堂”,面对50多位车主,现场演示如何排查简单电路故障,台下一位用户举着手机录像:“冯师傅讲得明白,以后小毛病自己就能查了。”

采访结束时,冯月兵又回到车间,蹲在一台刚下线的新能源车旁,用万用表检测高压互锁回路。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他磨出包浆的工装上,后背的“东风”logo清晰可见。

冯月兵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宿舍背电路图的夜晚,在生产线旁蹲守故障车的凌晨,在培训室为徒弟反复讲解原理的午后……这些平凡的瞬间,汇聚成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图谱。

冯月兵常说:“技能工人的舞台有多大,取决于你把小事做到多好。”

从大山里的追梦少年到全国劳模,冯月兵用13年证明: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把每个螺丝拧出精度,把每条电路理出逻辑,把每次传承注入温度。当他带着徒弟们在新能源汽车的电路图上标注新的解析路径时,他不仅在解决当下的故障,更在为中国汽车的未来培育“质量基因”。

厂房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冯月兵的身影依然忙碌。他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知道,在无数个像他那样的一线工人坚守下,中国汽车的质量之路,必将越走越坚实——因为每个细节里,都藏着匠心的光芒,每个传承中,都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记者手记:

采访冯月兵的过程,仿佛是一场与匠心对话的旅程。初见他时,工装整洁,眼神里透着专注与质朴,很难将这位低调的技术工人与“全国劳模”的光环联系起来。然而,随着交谈深入,他讲述的每一个故事、分享的每一次经历,都让记者深刻感受到什么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在他的宿舍床头,皱巴巴的《汽车构造》书页,是他初心的见证;培训室里反复设置的“故障车”,是他育人的匠心;车间里无数个蹲守故障车的凌晨,是他对品质的坚守。当他翻开记满案例的笔记本,如数家珍地讲解每一个故障排查过程时,记者看到的不仅是厚厚的纸张,更是他对技术的执着与热爱。

在这个追求快速与效率的时代,冯月兵选择在汽车质量解析的岗位上深耕细作,用13年时间诠释“工匠精神”。他自己成为行业标杆,也将这份精神传递给徒弟,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技术骨干。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每一个坚守岗位、精益求精的劳动者,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而他们汇聚的力量,正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记者 吴雨纾)

进入东风汽车报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
https://img.cjyun.org.cn/a/10683/202505/3cf80e1f1359023be083910d5a0a448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