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末,在中原大地上,散落着一些土坯房或砖瓦房,房屋被庄稼地包围,远看好像从庄稼地生长出来似的。在春节来临前,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上贴门神画和春联,期待来年的红红火火。我家是有几间房子的一个院落,母亲在前院种了蜀葵、凤仙花等一些花草,后院是枣树、石榴树和榆树等。我和姐姐在春天采榆钱,秋天摘红枣。院墙上,披挂着秋收后的红薯藤子,冬天时成了麻雀躲避风雪的家;院墙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麦子、红薯、苞谷和棉花一茬茬播种和收获。
随父亲工作调动,七十年代中期我们从郑州迁移到十堰。父亲和全国各地的许多人一样来此“支援二汽建设”。现在,我依然记得那是九月的一天,我们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在十堰白浪火车站下车,父亲的同事来接我们。我们的家就是紧邻车间的几间水泥砖房中一间,因为房子只有一间,母亲用蓝花棉布做了隔帘,就成了两间屋子。父亲说,二汽初建时,工人们住的都是芦席棚,现在职工家属陆续来了,有住的地方就挺好。单位已计划盖楼房,过两年就能住上楼房了。
在一个桃花初开的春天,我们全家搬进了被称为“583”的楼房。这是一栋五层楼房,因为母亲习惯了平原的房屋,还想种菜栽花,父亲申请要了一楼。在这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八十年代翻开了篇章。夏天,邻里把竹床搬到外面乘凉,大人们聊天,小孩们游戏。一个名叫桂华的姐姐会讲故事,我坐在小马扎上,听得认真。那时“二汽”的形势越来越好,人们听收音机,拎着录音机,看黑白电视机……
九十年代初,我拥有了自己的小家。那时,“二汽工人”安居乐业,符合条件的职工,可以凭单位介绍信以及工作证、结婚证到房产科排队等福利房。虽然是“一间半”的房子,我们已经欢呼雀跃了。在亲友的帮助下,把小房子收拾的喜气洋洋,家里装上了空调和暖气。“二汽”更名“东风”,单位效益也蒸蒸日上,经常会分一些生活物资,小日子过得也是很温馨。
后来,我们乔迁进了八十多平米的房子。此时房子已经陆续商品化,这是最后一批福利房,按工龄排队分房,我们分到顶楼8楼,没有电梯,我们就把每天爬楼当成了锻炼。虽然是顶楼,也有得天独厚的好处,我们在楼顶平台上种花草蔬菜。偶尔会邀请好友,搬张桌子和几个凳子到楼顶平台,一起喝茶聊天。
去年,我们又住搬进了新买的高楼电梯房。房间敞亮,视野开阔,我爱我家,在这里,春望青山夏听风,秋数云朵冬赏雪。
(作者:李慧改 东风铁路处 责任编辑 龚开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