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儿熟,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插艾蒿,赛龙舟,雄黄酒里粽飘香。”
端午将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清香,一阵清风徐来,我深深地吸入一口,啊,这是粽子的味道,是咸鸭蛋的味道,是雄黄酒的味道,这种醉人的味道将我的思绪带回到家乡,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和她包的粽子。
我的家乡没有大江大河,但端午节的氛围必不可少。记得小时候,端午时节,仲夏已始,榴花似火,此时麦子已经归仓,秧苗已下到稻田。这个时候,母亲开始腾出手来,把从街上买回的上等粽叶提前用温水泡上,又把自家产的糯米倒入一盆,用清水泡上一天。待到端午节前一天,大家坐在院子里一边有说有笑,一边麻利地包着粽子。我也没闲着,搬个小凳子坐在旁边跟着学。只见母亲挽起袖子,随手挑来两三片粽叶,轻轻摊平,夹在拇指上,左手轻轻一挽,卷成漏斗型,然后用右手在盆子里捞起泡好的糯米塞进粽叶里,放上一颗大甜枣,又抓一把糯米铺均匀,并用力地用大拇指进行按压,然后把多出的粽叶边缘折成对角,用细细的麻绳来回缠上几道,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我在旁边也学着包了一个,但却松松垮垮没有形状,以失败告终。母亲一边包,一边教我说:“米要压实了,否则粽子会散开。”
粽子从傍晚开始煮,我就一直守在灶台边的小凳子上不肯离开,看着母亲来回地忙碌着。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一股清香直冲我的鼻子,锅盖上正冒着热气。“粽子煮好了!可以吃了!”母亲腰间系着围裙走了过来。在我的催促下,母亲揭开了锅盖,捡了一个粽子放在了我的碗里,我顾不上滚烫,手忙脚乱地剥开青绿色的粽叶,一股粽香扑鼻而来,粽子饱满,露出乳白色的糯米,黏韧而清香。沾点白糖,轻咬一口,甜而不腻。“少吃点,这东西不好消化”,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提醒我说道。我舔一舔手指上的甜味,仍意犹未尽。
我上班以后,每年的端午节都是一个人在单位过。母亲便托人给我带一些自己包的粽子,这时的粽子口味也多了起来,有肉馅的、蛋黄的、豆沙的,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红枣的。吃不完的粽子,我带给同事们吃。同事们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粽子,一边啧啧称赞,都说我母亲包的粽子比超市里买的好吃。我告诉了母亲,母亲便乐呵呵地笑说:“明年端午节我再多包一些,让你的同事们都尝尝!”
第二年端午节的前两天,母亲真的包了很多的粽子,连同自己腌的咸鸭蛋一并寄了过来。这种情况持续了五年,一年端午节前夕,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知道从此再也吃不到母亲包的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