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报讯】9月12日,公司宣布成立跃创科技公司,作为公司零部件业务主体和管理主体,整合零部件事业部、东风鸿泰现有职能,有效聚集资源,更好应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这标志着公司零部件事业进入系统性转型、整体性跃升的新阶段。
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青明确指出:公司零部件事业由“包建”“聚宝”而来,为公司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业水平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零部件的形态、价值、供应链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要立足实际,不断调整零部件产品结构,从以结构件为主调向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产品为主。
近年来,公司锚定零部件事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发展方向,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构建核心技术能力、落地“两高”(高技术、高价值)项目,不断改写零部件事业发展逻辑,正在形成全新的发展面貌,也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贡献“东风力量”。
“跃创工程”推动结构优化与动能转换
2024年7月,公司召开零部件事业部启动会,宣布实施零部件“跃创工程”,成立零部件事业部,开启公司零部件事业发展的全新篇章。一年多来,公司重点布局电芯、智能底盘、电池材料循环、智能化控制器等前沿业务,并通过成立专业化公司,推动技术产业化落地。
驭新智能底盘系统公司是公司向智能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自主零部件事业的重要布局。该公司以“技术引领、智慧安全,赋能整车极致体验”为发展愿景,致力于打造技术一流、有行业引领力的智能底盘系统平台技术和产业公司,专注于智能底盘技术的研发、制造与产业化,自主研发制动、转向、悬架三轴一体化智能底盘产品。目前已拥有184项专利技术,线控制动、转向控制器已具备产业化能力。
今年8月成立的启新热系统分公司,则成为公司布局热管理领域的重要力量。该公司以“成为行业领先的热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为目标,采用平台化、模块化开发策略,全面布局集成式热管理模块、电子压缩机、空调系统及前端散热模块等核心产品,肩负着突破核心技术、保障供应链安全、赋能整车竞争力提升的使命。
在汽车后市场领域,公司也看到了新的机遇。现在很多整车企业积分商城销售的精品大多是外采的电商产品,缺乏与汽车相关的特色。而与汽车相关的精品和文创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零部件企业完全可以参与其中。基于这一判断,公司成立了东风汽车用品公司,整合全公司的精品资源,打造具有东风特色的汽车精品体系。
在布局新业务的同时,公司也注重推动十堰基地零部件业务的转型升级,遵循“先立后破”原则,以新业务带动老业务迭代,实现“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驭新智能底盘系统公司在十堰的产业化,就将为十堰业务转型注入新动能。
近期跃创科技的成立,将进一步整合零部件研发、制造和人才资源,抢占技术制高点,逐步形成“6+3+N”的业务布局(6大系统:动力总成、能源生态、热管理、智慧座舱、智能底盘、智能驾驶;3项业务:装备、服务、通用工艺;N项新兴业务),为公司零部件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电”能力撑起新能源发展“骨架”
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公司将“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作为零部件事业转型的核心突破口,逐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能力体系。
公司聚焦“三电”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先行技术-平台开发-商品开发”三位一体的研发体系。截至目前,已掌握关键核心技术115项,涵盖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电机高效驱动、电控精准控制等多个细分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马赫动力电驱动总成iD3-200获“第四届世界十佳电驱动系统”称号。iD3-200电驱动总成采用8层扁线绕组、双V磁钢设计,CLTC效率可达到89.2%,电驱动总成高能效占比93.5%,突破行业极限。马赫动力电池系统以“超高安全冗余”设计确保电池安全,并持续以创新技术推动行业安全升级,给客户提供可靠安全的动力电池产品。除满足新国标的24项标准测试项和3项新增/修订标准外,还通过了联合中汽中心开展的万箭穿“芯”、“一刀两断”、高空坠落等测试。
制造能力的提升则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公司已建成国内领先的“三电”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电驱动114万台、发动机36万台、电池PACK20万台、控制器42万套的年产能规模。
走进智新科技全新的生产车间,运输机器人来往穿梭,机械臂有节奏地“转身点头”。传送带上,一条条铜线经过扭转、切割、焊接等40多道工序的自动操作,变为电动汽车的“心脏”——电机的关键零部件定子和转子。
“过去我们平均120秒下线一个产品,如今产品下线时间缩短到了90秒。订单越来越多,生产效率也越来越高。”生产车间定子工艺组组长李洋介绍。
如今,智新科技生产的“三电”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东风猛士、东风岚图、东风奕派、东风风神等品牌,成为公司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支撑。同时,东风体系外的汽车品牌客户也闻声而至,一批批“东风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两高”项目产业化落地按下加速键
如果说业务布局是“蓝图”,那么“两高”项目的产业化落地就是将“蓝图”变为“现实”的关键。公司聚焦智能底盘、固态电池、一体化压铸、智慧座舱等15项“两高”零部件产业化项目,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多个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重要方向,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寿命长等优势。为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化,公司已建成了固态电池“试验室-试制线-中试线”一体化研发基地,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到小批量生产的完整链条。
公司一体化压铸项目已完成10000T、16000T压铸机安装。该项目预计于2026年6月实现量产。届时,东风将拥有全球吨位最大的16000吨及10000吨一体化压铸双产线,预计年产轻量化部件20万件。该项目主要开展新能源汽车超大型一体化压铸结构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等业务,产品涵盖后地板总成、电池托盘等部件。
“以前生产新能源车底盘,最少需要179个零件,像拼积木一样;应用一体化压铸工艺,简化成3个部件,‘啪’一下成型,减重30%,强度反而更高。”项目负责人说。
在智能座舱领域,公司智能座椅骨架平台实现产业化落地。东风延锋智能座椅骨架模块顺利在重点项目上搭载实施,获得三排座椅定点。公司智能座舱事业正持续提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不断提高座椅产品的智能化、个性化、舒适化水平,推出更契合客户要求的产品与服务。
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的同时,公司也注重产业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启动了电池材料循环项目,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回收、储能技术及新材料研发,构建“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的绿色闭环生态。目前,电池材料循环项目的厂房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进入试生产阶段,项目将形成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动力电池回收能力,为东风新能源转型升级提供可靠的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供应保障能力。
从“三电”能力的形成到“6+3+N”布局的构建,从“跃创工程”的启动到“两高”项目的落地,公司零部件事业正大踏步行进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面向未来,公司将继续锚定新能源、智能网联发展方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产业升级为抓手,不断提升零部件事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提高中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精彩的“东风篇章”。
(记者 陈五林 通讯员 王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