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东风汽车商城开业 开业即签约交付1017辆订单

中国首颗全国产自主可控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发布

东风汽车携时代“猛士”亮相中国航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

限时到手价17.86万元起 东风奕派eπ008五座版上市

风雨同行 继续向前:东风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员工讲述与企业共成长的故事

东风汽车报   2024-08-16 09:36  
阅读量 1022

【编者按】 从1969年成立二汽水箱厂,到2004年合资成立东风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再到2017年更名为东风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马勒”),东风马勒走过了非凡的发展历程。以2004年为新的发展起点,20年来,东风马勒党建引领彰显成效,经营业绩稳中有进,热“XIN”文化聚力赋能,事业布局不断优化,市场结构更趋合理,新能源产品矩阵已成规模,自主创新成果丰硕,产品质量全面提升,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成为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正以热系统行业头部品牌的姿态,朝着“致力成为中国汽车行业领先的热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提供者”企业愿景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近日,东风马勒数位老员工讲述与这家企业风雨同行的故事,深情回顾个人与企业的成长历程,表达与企业共向未来的美好愿望。

东风马勒生产线装备的焊接机器人

难忘创业初期的奋斗往事

在东风马勒的发展历程中,不能忘的是创业初期的峥嵘岁月。那些酸甜苦辣的往事,总是令人心潮澎湃。

我是水箱厂第一批职工李济生,已经90多岁了。1968年,响应国家建设二汽的号召,我离开了工作十几年的长春一汽,告别亲人和工友来到十堰,见到的是满眼的荒郊野岭,当时与我同行的还有曹恩堂、肖后生两个人,一路换车登船走了三天三夜,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了,心里空落落的很难受。我们到指挥部报到后住在田沟,二汽招待所就设在这儿。刚开始进驻时吃住都成问题,用水也很困难。我记得曹恩堂来的时候连行李都没带,后来他就住在周家沟二队王队长家里,没有被子,就盖麻袋片,没有电,用的是马灯。就是这一盏盏马灯,铸就了二汽当年创业的奋斗史。

没有电,怎么办呢?在我们住地的附近,有一条1.1万伏的高压线经过,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何不将这条高压线为我所用呢?但我不懂电,于是就找到其它专业厂的朋友,把我的想法跟他一说,他觉得可行,随后我们找材料,找人立起电线杆、拉上线,电的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用电的问题解决了,喝水怎么办呢?有人提议我们自己打井,顺着山脊反复找,最终选了个好地方挖了三天三夜,终于把井打好了,虽然手上磨出许多水泡,但畅饮清甜的井水时,大家都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

没过多久问题又来了,厂里人多了,用水量也就大了,肩挑手提已满足不了用水需求。我又开始琢磨,搞了个自动上水装置,提高了取水用水效率。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我的向往。养育我的北方,成了思念的地方。十堰,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李济生)

青山峥嵘 大地飞歌

1971年的初秋,秋高气爽,上海的十六浦码头上人潮涌动,红绸飞舞,锣鼓喧天,正在欢送上海各路去十堰支援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的工人和学生。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冲淡了离家的别情,“我们要造自己的汽车!”掷地有声的誓言久久回荡。

来到二汽水箱厂所在地小周家沟,四周大部分地方没有通电通水,大家平日喝的是河沟井水,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在简陋的芦席棚中伴着马灯,创业者们心里装着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理想,画下一幅幅水箱厂的建设蓝图。

一切建设从荒野中兴起。白手起家建设工厂和家园,植树造林改造荒山野岭,家属楼、幼儿园、子弟学校、澡堂、职工俱乐部陆续拔地而起,勤奋的汗水换来了工厂兴起,山乡巨变。

一干就是一辈子是终生的承诺。东风马勒第一代建设者曹伟龙在诗中这样写道:“生产放首位,工厂当作家;生活第二位,再苦忍一下。经常大会战,困难踩脚下;拼搏加奉献,一步一层天。”

敢为天下先,是水箱厂人奋斗精神的写照。水箱厂是在二汽最早建起子弟学校的专业厂,早在1971年建厂初期就开始筹建学校,1973年子弟学校搬到干打垒宿舍中授课,算是当年最好的校园了。

想要发展就去闯。1987年,水箱厂与美国汤姆森调温器有限公司合资,成为二汽第一家中美合资企业。

合作共赢才有出路。1998年5月,水箱厂改名为东风散热器有限公司,2004年6月和德资企业合作,成立东风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2017年再次更名为东风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时代风云激荡,几代人用奋斗连接起一个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世界。

一个个厂名,记录着东风马勒一路前行的勇气和智慧。我们相信未来会更好。(卢忠庆)

扎根成长 继续追梦

弹指一挥间,到东风马勒工作已31个春秋了,但当初来公司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1993年夏天我毕业离校,满怀对未来的憧憬,从九朝古都洛阳向车城十堰进发。到十堰后,校友向我介绍了东风公司的整体情况,并说水箱厂效益不错,交通也便利,是个好单位。于是,我第二天早上意气风发直奔水箱厂毛遂自荐,顺利成为当年第一个到厂里报到的大学毕业生。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厂门口两旁的樱花树绿荫如盖,厂区里的行道树郁郁葱葱,山上的松树挺拔俊秀,环境十分优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秉持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努力做一名优秀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理念,实干笃行。从研发技术岗到投资计划管理岗,再到项目管理岗,不管岗位如何变换,不论岁月怎样流转,初心未曾改变,使命未曾忘记。

在东风马勒工作这么多年,其中23年的时间是在研发部门工作。我亲身经历了研发部办公地点的变迁,见证了研发部的发展壮大和研发能力的提升跃迁,见证了公司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和产品线的丰富扩展,躬身参与了公司从2004年到2024年合资20年的奋斗历程,见证了企业的稳步发展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持续提升。

2016年,公司十堰工厂从红镜路山沟的老厂区搬迁至工业新区的风神路新厂区。我作为公司十堰工厂现场工艺室经理和十堰工厂现场工艺/质量党支部书记,组织参与了公司十堰工厂新钎焊炉的调试和首件产品出炉工作,以及十堰工厂设备搬迁和工艺调试工作。在离开十堰工厂老厂区办公室之际,整理出了二三十本集体和个人荣誉证书,这些荣誉证书是我在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在峥嵘岁月里历练和奋进的证明。

从初出茅庐到走过半生,我依然热血沸腾,热望公司事业欣欣向荣。

今年是东风马勒合资20周年,那一面面亮眼的荣誉墙记录了企业的一路成长,一座座闪耀的奖杯印证了企业的一路荣光。让我们继往开来,继续追梦!(王少鸿)

总有一种梦想 激励我们前行

时光流转,多年前的那段激情岁月,一直铭刻在我心底。

2005年10月31日,我们一行5人带着公司的重托,告别了同事和家人,怀揣着憧憬与忐忑,踏上了建设东风贝洱(东风马勒前身)武汉工厂的征程。当时的武汉经开区,318国道两旁杂草丛生,当车辆终于抵达工厂所在地,我们看到在一片荒地中央,矗立着一座还在建设中的工厂。那一刻,我深知,这就是我们将要为之奋斗的地方。

工厂办公楼、更衣室等场所都还在建设中,我们只能在车间里临时搭建起一个办公区域,开始了我们的工作。车间里尘土飞扬,房顶上施工声不绝于耳,建筑垃圾堆积如山,我们用扫把、铁锹、小推车等工具,开始清扫清理,大家分工合作,终于在三天后将整个车间打扫得焕然一新。此后就是设备安装、调试、搬运、仓库管理、配送、操作……每个人承担多个岗位的工作,但我们仿佛感觉不到辛苦。

那段日子,我们吃住在工厂对面简陋的还建房里。“蒜苗炒千张”,那道曾经连续吃了一个月的菜,如今却成了心中美好的回忆,想起那道菜的味道,就会想起那段日子的艰辛与温馨,想起大家共同度过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心中充满了感动。

20年后的今天,武汉工厂巍然矗立在后官湖畔,具备了汽车热系统全系列产品的制造能力,成为东风马勒最重要的生产单元,是公司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实力担当。回首那段艰苦而火热的奋斗岁月,我为自己是东风马勒武汉工厂首批建设者之一感到骄傲和自豪。(王建卫)

我与东风马勒共成长

东风马勒合资以来已有20年了。

2009年初,我从东风马勒十堰工厂调到武汉总部。在十堰的时候,我负责对东风商用车的计划、发交等工作。2008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全国许多地方都遭受了雪灾。当时工作非常繁杂,加班到晚上八九点是常态。好不容易把工作干完,走出办公室,身体不由自主地打个寒战。置身于一片白皑皑的雪色之中,寒意陡增。抬头眺望远处的家属楼,看到从一排排窗户中散发出来的灯光,才能感到一丝暖意。那一年,我还有个意外“收获”——脚上长了很多冻疮。工作很苦,当时还年轻的我却收获了成长的喜悦。

到武汉后,负责的客户还是东风商用车,但工作重心从计划、发交转到市场规划、市场拓展和新项目争取。经过艰苦努力,公司获得了年度“优秀供应商”奖(单项奖),这也是公司合资成立后第一次在东风商用车获此奖项。2023年,东风商用车首次设立个人奖项“协同精英奖”,我有幸获此奖项。

回眸20年,值得庆幸的是,我一直努力坚持,总能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主动融入团队,和企业一起进步。20年来,公司年销售收入从合资之初的2亿发展到现在的超10亿,逐步成为行业领航者,从深山走向了国际。如今,行业正在进行大变革,新能源汽车的渗透,智能化、网联化的推进,全价值链的互卷,未来的路不可能平坦,但任何一次努力,总会得到收获。(曾雄亮)

(记者 姚晨茜/整理)


进入东风汽车报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
https://img.cjyun.org/a/10683/202408/3fb8815260b18de5fa2ddec7031b3f2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