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每每遇到求之不得而无法释怀的时候,总有朋友劝慰:“算了,知足常乐吧。”此话初听有理,但仔细想一想,总觉有点不得要领。不必说听者多半会有所不甘,即使是说者恐怕也会自惭于言语的苍白。
能不能真正的“乐”甚至“常乐”,关键还要看是否“足”且已“知足”。
知足之“足”,一般都会理解为“满足”。意思是,人要懂得满足,知行止、明进退,不可抱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命中只有八颗米,切莫寻思求一升。懂得满足,快乐就多。这当然也对,但不完整、不准确。如果将其置于生活的历史长河、置于复杂艰难的生活环境,知足之“足”断乎不能理解得那么浅显、那么敷衍。依我之见,如果要以“常乐”为目标、为结果,当还有过程“足够”努力的含义。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认同自己已经足够努力过,才会释然、才会放下、才会快乐。
生活原本艰辛,世事无不沧桑。加上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欲成一事,更异乎难!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在未曾亲历之前,总还应尝试一搏。歌里早就唱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阳光总在风雨后。面对一个目标,假如我们还没有开始行动,或者半途而废,然后就满足于现状,以知足常乐为开脱、为自慰,那就不是真正的乐。就算乐,也是短暂的、浅层次的随遇而安。
欲得小成功,需要朋友;欲得大成功,则需要敌人。这个敌人,不仅是指强大的对手、羁绊的队友,更应该包括外部糟糕的环境、条件,以及内心的惰性、胆怯等。曾国藩说:“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从苦中来”。优秀的人,多半是经历过各种苦难、苦涩、苦闷的。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是这个意思。生活实践也曾反复证明,影响我们到达成功的因素,更多的时候恰恰是来自自身的努力程度。虽然努力了也未必会有期待的结果,但不努力则一定不会有良好局面。拼搏过、抗争过,却还是失败,那又怎样?至少可以无愧、无悔、无憾。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真的可以说“知足常乐”。